被誉为“中国桥梁博物馆”的重安三朝桥。彼此之间的距离不到50米,由于它们分别建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而人们就称它们为“三朝桥”。
南边是一座铁索桥,修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此桥长36.5米,宽3.55米,距水面10米,有铁索19根,其中17根为桥底链,2根为桥栏,桥链上全铺设木板。重安镇原是湘黔滇古驿道上的一处雄关和黔东水陆要津,水运直达洞庭湖,为湘黔边区的重要货物集散转运地。因此,历来为兵家所重,又被文人所咏。据史料记载,公元1873年,时任贵州提督的周达武,奉命率兵到南方“平乱”,路经重安遇发洪水,舟楫不通,兵将受阻,周提督心急如焚,感慨不已,后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搭浮桥得以过河,顺利“平乱”。“平乱”结束后,周提督筹措白银12000两建造了铁索桥。铁索桥建成后,结束了重安要津“有渡无桥”的历史。虽历经百年风霜,铁索桥的链子至今仍光滑锃亮而无锈痕,实为铁索桥建设中的一个奥秘与奇迹。它与水西大渡桥、赤水大恩桥、福泉葛镜桥合称为“黔地四大铁索桥”。
中间是抗战时期修建的石墩钢梁结构公路桥,始建于1938年,设计者是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此桥长30余米,宽5米多。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为了开辟后方战场,国民党政府开始筹备修建旧州机场。当时冯玉祥将军率大军南下,恰好途经重安江,看到重安江不能通汽车,无法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于是就拨银圆10万块,在铁索桥下方10米处修建钢桁梁桥。桥由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工程师程万恭负责施工,所需钢材从法国购进,用飞机运输抵越南河内,转火车运至昆明再抵重安江。1939年5月5日建成通车,桥面铺木板、单行道,可通过一辆载重为10余吨的汽车。
1949年11月9日凌晨,国民党军队第49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追击下,从镇远逃往贵阳方向,为阻止解放军过江,国民党军队用炸药将钢桁梁桥炸毁,同时炸塌了铁索桥重安一端的固定物,靠重安镇的铁索全部坠入水中。1950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十七军的高庭树科长命令抢修钢桁梁桥,1951年初恢复通车。1980年6月黄平县人民政府拨专款13000元,对此桥进行维修。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再建新桥后,钢桁桥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第三座桥为曲拱桥,钢筋混凝土结构,1995年建成通车。1994年秋,省交通厅为适应现代化交通建设的需要,拨专款120万元人民币在钢梁铁桥下方40米处修建了钢筋混凝土大桥。桥长60米,宽10米,设有人行道;桥面扶栏高80厘米,可同时容两辆汽车通行,承重力为25吨至30吨。
“三朝桥”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不同朝代物质文明的标志。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水准、材料、技术、设计理念等大量信息,而且还蕴藏了不少奇闻逸事,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1939年春,著名学者闻一多教授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途经重安古镇,曾亲自考察铁索桥,并留下了“重安江链子桥”速写名作。这幅珍品,凝聚了闻一多先生对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赞美,至今仍放射着文化艺术的光芒。
作者:赵琪清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