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9个“世界艾滋病日”,昨天,记者走进南京艾滋病定点收治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再次与艾滋病人面对面交流。(往期报道详见10月29日晨报) 病房观察 三间病房,墙壁上挂满了红丝带
这是一间普通的病房,位于病区一楼的最北侧。 为了庆祝艾滋病节日,墙壁上特意挂起了一个个红丝带,单从外表上,没有谁能看得出来里面住的就是艾滋病人。轻轻敲门,里面传来了一声“请进”,一位“艾友”(艾滋病病友)给记者拉开了门,迎了进去。
这间类似宾馆的普通双人标间,2张病床并排,中间放着2个床头柜。靠门的墙边还有一排橱柜。洗手间在里面,很宽敞,热水器可以保证每天都能洗上热水澡。床的正前方的电视柜上摆放着一台电视,一侧是冰箱和电脑。
在这里住的年限最长的一位艾友告诉记者,冰箱和电脑是别人捐赠给他的,现在,艾友们有一些食物没吃完,都会放在里面,冰箱已由私人的变成了公共财产。为了庆祝节日的到来,医院昨天特地给每位病人发了一个果篮。
像这样的病房第二医院总共有3间,6张床位,目前住了5个病人。其中有3位年龄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一张折叠床,妈妈陪着儿子住了一年
在一间病房内,一位年龄在五六十岁、头发大半花白的老人不时进进出出、打饭、买东西……病床上躺着一位年龄在30岁左右的年轻病人,他是老人的儿子,因为艾滋病,下肢已不能行走,一直住院,每天的吃喝拉撒全落在了妈妈身上。
老人告诉记者,她是江西人,去年7月儿子发病就过来了,一直照料儿子。“接到电话,儿子对我说:妈妈,我得了艾滋病,我当时就征住了,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回忆起艾滋病真的闯入自己生活的一刹那,老人的眼泪再一次抑制不住地从眼角流了下来,无力地望着前方,喃喃地说:当时就觉得天都塌下来了,问自己怎么会是我的儿子得了这个病呢?
老人告诉记者,儿子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工作,今年才34岁。以前经常会发烧,以为是感冒,都当作感冒来治。但是每次治好了没几天又会感冒,做了好多检查,就是没查艾滋病,没想到暴发的却是没查的那个。老人说,前年7月,儿子在南京买了房子正在装修,装修快要结束时感到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发烧,身体实在不行了,去医院再次检查,被医生要求检查HIV抗体,结果是阳性,感染了艾滋病。
是输血感染还是不洁性行为造成的?这些都已不重要。老人说,接到儿子的电话后,一家人马上从江西赶了过来,儿子被送进了第二医院治疗。因为病房一直满员,无奈的老人只能从街上买了一个折叠床。白天折叠起来放在一旁,到了晚上摊开睡觉。就这样,老人一直默默地为儿子买早饭、中饭、做晚饭,倒便盆。
因为长期卧床,儿子的身上长了褥疮,巴掌那么大。为了让儿子的身体早点好起来,老人每天都会不厌其烦地为儿子擦身体,夜里起来帮他翻身、盖被子。然后回到自己的折叠床上,常常流着泪到天亮,从未睡过一夜好觉。
老人告诉记者,到这个月,她来南京已1年4个月了,一直住在病房里。来之前,头上只有很少的白发,现在头发已大半花白。老人的家境并不好,只有1亩田,刚够吃,没多少收入,治病已化了4万多块钱,还都是借的。对于未来,老人说挨一天是一天,“怎么办呢?”老人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一台电脑,让他生活多了个伴
见到“老张”(化名)时,这位南京第一位接受艾滋病治疗地病人正在上网,认真的看着这几天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记者凑近一看,原来,老张已把报道都下载下来了,还打开几篇给记者看了看。
电脑就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他坐在床上就能上网了。17吋英的显示器,只是主机少了一侧的箱盖。老张告诉记者,和冰箱一样,电脑也是别人捐给他的。有了电脑之后,医院专门为他装了一条网线,这样,他每天都能上网了。“白天睡觉,晚上上网。”老张形容说,他现在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电脑让他的生活多了一个伴。
说话时,记者看到,尽管他身体有点瘦弱,但看起来精神还不错。 医患心声 艾友:“护士是最可爱的人” 提起艾滋病,一般人都会有“恐艾”心理。但老张说,这里的医生护士却是最可爱的人。
“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明明知道你是艾滋病患者,心理上都有点害怕,但他们从没有表现出来。照样和你聊天、疏导你心情。”老张说,医生护士也是职业,但没有人要求他们非得干这一行。
老张对医生护士的好感来源于自己的一次经历。一次,因为外出,回来后突然病情加重,躺在床上不能动。护士们为他挤好牙膏漱口,把水杯递给他,还打好洗脸水,甚至帮他倒尿盆。“当时,我真很感动。”老张说,范护士长还自己掏钱为他买了牛奶营养品,其他护士自己烧了好菜,经常会带一点给他吃,改善他们的伙食。老张说,这些点点滴滴让他感觉护士就像亲人一样。
“在他们的眼里,我从来没看到过一点异样的眼光,有的只是亲人一样的关爱,他们对待我亲如手足,亲如兄弟姐妹。”老张说,医生护士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关心艾滋病人的真情从没变过,他们真的是最可爱的人。 护士:“他们都是普通病人” 每天对着艾滋病人,第二医院的护士们似乎早已习惯。“在我们眼里,他们就是普通病人,与其他传染病人没什么两样”一位护士告诉记者,她被分配护理艾滋病人已两年多了,给她的感觉是艾滋病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艾滋病正从过去的“特殊人群”向“普通大众”扩散,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助他们。
然而,现实中,护士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社会上恐艾心理严重,不少护士甚至不敢和家里人说起自己的工作。在这里,不仅艾滋病人小心翼翼,护士们也显得很谨慎,害怕被曝光,让外界知道,给生活带来不便。
现实中的职业暴露带来的危险也无处不在。护士们最担心的是给病人输血,“万一指头划破了,就意味着自己有可能被感染。”一位护士告诉记者,曾经一位护士在给一个艾滋病人抽血时,不小心划破了自己的手。当时思想压力非常大,在医学上这是一种“职业暴露”,意味着有0.3%被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于是,护士立刻吃药预防,连续吃了一个月,呕吐不止,不敢告诉家里人,还要坚持来上班,心理压力非常的大。
“但是,我们从未歧视他们,对待他们比普通病人更加热心。”一位护士说,恐惧源于无知,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后,可以很好的和艾滋病人相处。 医生:艾滋病4个明显的上升趋势 谈起目前南京艾滋病的现状,一直负责南京艾滋病患者治疗的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姚文虎告诉记者,南京从2001年11月22日开始收治第一个病人,截至目前已收治了120多例艾滋病人,艾滋病病人一年比一年增多。呈现出4个明显的上升趋势。
姚主任介绍,收治的病人中以男性居多,占到总数的60%-70%,既有老人,也有孩子。其中年龄14岁以下的孩子有5个,2个是输血感染的,还有3个是母亲得了艾滋病生下他们也垂直感染了;60岁以上的有三个人,既有输血感染,也有不洁性传播造成的。其余都是青年。
姚主任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南京一位21岁的小伙子,因为一次同性性行为感染了艾滋病。来到医院治疗时非常后悔,向医生哭着说,自己不知道会引起艾滋病,如果知道一定会戴上避孕套保护自己。“但事已至此,后悔已来不及了。”姚主任说,与同性恋相比,吸毒人群的HIV也在迅速增加。“这两个人群是最需要引起关注的人群。”姚主任说,社会应加大对这些人群关怀,阻止艾滋病的蔓延和扩散。
姚主任透露,艾滋病发病情况呈现出4个明显的上升趋势:一是病人增多;二是性传播比例急剧上升,占到了整个感染人群的一半;三是,同性性行为感染艾滋病明显增多;此外,吸毒感染艾滋病也急剧上升。“这是收治过程中给我的最大感受。”姚主任说,收治的病人无法反映真实的艾滋病感染状况,还有不少艾滋病感染者潜存在社会中,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殷晓梅介绍,政府部门对防艾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市级专项经费预算就由2002年的20万元,大幅增长到了今年的160万元。 65双鞋子警示艾滋病 昨天上午,在鼓楼广场,来自南大、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以及南师大等高校的一帮外国留学生,用65双鞋子摆放成一个红丝带形状,警示人们中国有65万艾滋病患者需要得到关爱。
65双颜色各异的拖鞋摆放在鼓楼广场上,每一双拖鞋上都贴有不同的标语:“他考上了大学,却得了HIV”,“他经常不用安全套”、“她信任男朋友”等等。据活动的发起人之一、来自加拿大的JASON告诉记者,艾滋病在中国蔓延的速度非常的快,65双鞋子代表着中国有65万艾滋病患者,以此来警示世人。
志愿者们还拿出避孕套现场发放,每一个避孕套还配了一张红色纸条,上面写着如何使用安全套的常识。
当天,广场的另外一侧也在搞宣传活动,南京防治艾滋病知识进社区”巡回展览正式启动,南京市、各区的医疗机构都参与了宣传。但是,记者看到,除了展板、宣传资料,坐在展台前的医护工作人员少人问津。
一位专家感慨道:不要说世人淡漠,医疗机构也应该反思他们的宣传方法。同样一块场地,为什么外国留学生的活动围了一圈人,而医疗机构的展台却门可罗雀。这位专家说,改进宣传方法,宣传进社区,采访丰富的节目是吸引人的第一步,然后长期坚持才能收到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