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两位专家日前在新一期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网络期刊上公布的一项研究,从现在至2030年,心肌梗死、脑血管病、艾滋病和肺病将是导致人类死亡的4大主要疾病。
两位专家提醒说,艾滋病对人类的威胁将继续加大,如果不从根本上加强预防措施,即便80%的人届时可以享受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仍将不断上升,在2006年至2030年的25年里,全球死于艾滋病的人数将高达1.17亿。
艾滋病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艾滋病主要通过3种途径传播: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
世界艾滋病大事记
1959年,一名刚果籍男子死于一种不明原因的疾病。后对该男子的血液标本分析认定为第一例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1981年,在美国的同性恋者中发现特殊的免疫系统失常的病例。美国报道的艾滋病死亡人数为121人。
1986年,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被多个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定义为艾滋病病毒。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启动全球艾滋病防治计划。
1988年,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这一天定为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当年的艾滋病日口号是“世界携手、共同努力”。
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生效,规定在公共设施和工作场所歧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违法。
1996年,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投入使用,艾滋病病毒研究者何大一博士当选为《时代》杂志的年度风云人物。
1997年,巴西成为第一个通过公共卫生系统免费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治疗的发展中国家。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有3300万人携带艾滋病病毒或患艾滋病。艾滋病成为全球范围第四大死亡因素。
2002年,全世界已有4000万人患艾滋病或携带艾滋病病毒。自从艾滋病20多年前开始流行以来,全世界共有2500万人死于这一疾病。
2004年,中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工作的意见》,保证各地有效开展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新华社巴黎11月30日电)(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