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脑瘫被整天拴在床上的少年学会了走路;欠下一身债务的肢残人,如今成了养牛大户;屡被保险公司拒绝的残疾人,终于上了养老保险……记者昨天从市残联获悉,“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为全市62万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解决好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生活、就业、就医、就学等问题,让残疾人更好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
康复服务惠及17万残疾人在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南辛房村,再见到11岁的脑瘫患儿小方博时,他的小脸重现了红晕,依靠辅助支架,自己也能走路了。可就在几年前,他每天拉、尿一床,连“饿、渴”这样简单的话都不会说。三年前,小方博到康复基地开始了免费训练,现在已经能依靠支架自己行走了。
在北京,肢体、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等障碍的各类残疾人有62万,期盼早日康复成了这个特殊群体梦寐以求的愿望。“十五”期间,全市残疾人中,有64442人接受了白内障复明手术,1768名低视力患者戴上了助视器,12084名肢体残疾人、748名脑瘫儿童进行了功能训练。而全市定点康复机构也由30多家发展到100多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的康复服务指导站和基层康复站1600多个。通过实施重点康复项目,17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5万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康复服务覆盖面达到70%。
1.3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找工作难,残疾人找个称心的工作更难。“十五”期间,全市将残疾人就业工作纳入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五年中,共新安置残疾人就业13578名。其中,福利企业新安置残疾人2855名,在社区实现就业的残疾人2286名,鼓励和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家庭就业和组织起来就业582名。各级政府也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对11588名城乡特困残疾人和城镇待业残疾人给予了月生活困难补助,先后有8万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临时救助。全市还率先建立了残疾人失业登记制度,累计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4.1亿元,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就业扶持和特殊困难补助,使近10万名残疾人受益。
城镇残疾职工八成上保险给残疾人上保险,这在从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国保险公司被保险人的条款里全部是以健全人为基本条件的。2004年,市残联推出了“无忧工程”:即用商业保险和社会公益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残疾人的养老问题。目前,城镇残疾职工参加保险率达到了83%。
“十五”期间,除了协调单位企业做好残疾人生活保障外,各级政府和残联组织还做了众多扎实有效的扶贫解困工作:全市先后实施了“7574爱心助残工程”和“六大爱心助残工程”,为残疾人捐赠款物累计达到3000多万元。40460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被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528名城镇重度残疾人享受到生活补助;11588名城乡特困残疾人和城镇待业残疾人享受到就业保障金的困难补助;1553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在政府资助下改善了住房条件;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率达到了87%;各级政府成立了30多个扶贫助残基地,投入资金1839万元,使2.3万名农村残疾人得到了有效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