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重大成果,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表达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关键环节,扎扎实实地稳步推进。
一、树立和谐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引导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树立和谐理念入手,用思想的伟力构筑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也是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的发展理念、和谐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也是和谐社会的真正主人。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考察人类社会进步,既要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也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程度去评价,二者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体现了党的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大力提倡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宽容谦和,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就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社会的亲和力、凝聚力;就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活环境,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
坚持统筹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涉及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这要求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互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互协调。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只有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只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同样,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和社会秩序。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就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这就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保证,也为实现高度和谐的未来社会开辟了现实道路。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诸如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现象滋长等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视矛盾,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化解矛盾,推动整个社会持续不断地走向和谐。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从而使整个社会始终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二、抓好第一要务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经济长期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社会不会和谐;经济搞上去了,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不满意,社会也不会和谐。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发展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即使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也存在种种差别。多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大力发展区县经济,对老城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对老企业进行了嫁接改造调整,实施了工业东移战略,开发建设了滨海新区,完善了区域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党中央、国务院把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这对天津发展的大局、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事关重大。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坚持高度开放,坚持深化改革,坚持服务第一,坚持与时俱进,全面落实滨海新区的定位要求,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使之更好地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困难群体比较集中的地方。“三农”问题,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贯穿始终,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用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成果构成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同时,要对发展社会事业与发展经济进行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同步,与群众需求相适应,做到经济发展不欠技术进步的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三、关注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群众生活幸福、心情舒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社会和谐是人民之福,社会动荡是人民之祸。人民群众盼望国泰民安,过上富足祥和的生活;盼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自身权利和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盼望完善公共服务,生活便利,安定有序;盼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群众的愿望,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解决民生问题,需要从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从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方面加以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改善提高。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收入是构成群众物质利益的第一要素,是维系群众生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既要提高在职人员的收入,也要提高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既要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也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全体人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行各业都要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在各类企业中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职工工资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而不断增加。要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和谐不是搞平均主义。收入有差距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分紧要的。
千方百计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现实需要,对于深化改革、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矛盾。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逐步扩大社会保障面,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十分复杂,难度很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把工作做深做细。农村是社会保障薄弱的地方,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进一步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
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是和谐的保障。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坚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要关注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坚持把人民群众是否拥护、是否受益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尤其要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减少矛盾的发生。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迫切问题,制定具体措施,逐项研究,逐个加以解决,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
四、建设和谐文化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一个理论创新,是新的文化发展观。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人类有益文明成果的借鉴,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一定要立足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大力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社会理想,并以此来整合社会意识,规范民众行为,引领社会前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善于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化时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划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意义非常重大。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要深入开展破迷信、改陋习、树新风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把和谐创建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促进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着力引导社会舆论。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能不能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直接关系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关系党的执政地位。随着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我国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各种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征,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推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型经验,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生动和谐的社会主流舆论。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宣传报道机制,切实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有效引导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和谐,避免造成心理失衡,影响社会稳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先导。把和谐的理念和精神融入文化,不断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植根于现实的丰厚土壤,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发挥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特有功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文化的整体实力。
五、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群众是基础,干部是关键。干群关系决定着人心向背,影响着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全局,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和谐规范和影响着社会和谐,并引导和带动着社会和谐。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自觉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切实保障党员权利。和谐不是掩盖矛盾,不是不讲原则。要像珍爱生命那样对待党内民主,像爱护眼睛那样维护党内团结,通过积极的党内思想斗争,努力在党内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局面。
提高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社会和谐与否,与党的执政能力密切相关,也与广大干部的领导能力密切相关。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性的认识,大力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制定决策要以促进和谐为重要依据,检验工作成效要以促进和谐为重要标准,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思想,体察民情,善待百姓,增强与群众同甘共苦的自觉性,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善于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做每一项决策,干每一项工作,都要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让群众气顺,让群众满意,及时化解矛盾,防止矛盾积累,努力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党风正,则民风好;干部廉,则民气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实现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融洽的迫切要求。要加强党章和法纪的学习教育,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要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确保权力干净运行,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中引领社会和谐,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实现社会和谐。(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 张立昌)进入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