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面注重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
前些年,由于过度放牧,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百姓生活水平停滞不前。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鄂尔多斯市痛下决心,在实行以草定畜政策的同时,还大力推广规模化圈养。经过五六年的努力,不仅草场植被恢复了,牲畜头数也大量增加,牧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此外,鄂尔多斯还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将有条件的农牧民分期分批转移到城镇。
经过多年摸索,鄂尔多斯市引种了适宜当地生存的先锋树种——沙棘,在一些干旱硬梁地区和半荒漠化沙地种植柠条和沙柳,对沙漠采取林木锁边、分割控制等办法,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彻底控制,并形成局部好转的局面。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鄂尔多斯提出了高起点、高科技、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循环经济,一批新型的工业园区应运而生;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在离老城20公里的荒地上规划建设新城,新城的规划也体现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发展理念。
详细报道: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焦点访谈》。
刚才您看到的这两组截然不同的画面都拍摄于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所不同的是一组拍摄于五年前,而另一组则拍摄于今年的10月份。从这两组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几年来西部发生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就和你一起走进鄂尔多斯,看看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嘎达素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巴斯乡牧民:
那时候像打仗烟炮一样,整个旋转过来。
记者:
像一道墙一样。
嘎达素:
一道墙一样,
记者:
有多高?
嘎达素:
高呢。
记者:
从地到天。
嘎达素:
连起来了,就那么高。
解说:
那些年,对于嘎达素来说这样沙尘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嘎达素:
有的人家门窗全部都被(沙子)盖住了,人出不去以后,就从窗往外跳。
解说:
肆虐的沙尘暴正是那些年鄂尔多斯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的真实写照,那时嘎达素家6000亩草场养了600多只羊,一年下来,在羊身上挣得钱,又买了饲料补给羊,基本维持生活,基本谈不上纯收入,而过量放牧更加剧了草场的退化,甚至沙化。
云峰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委:
像农村牧区,这样一个生态状况下,承载不了这么的农牧民,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主要矛盾。
解说:
为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行以草定畜的政策,说白了,就是实行限牧、休牧。
包生荣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委:
那时我们规定25亩草场养一只羊,你25亩草场,如果养了两只羊,我必须给你处理掉一只羊,这样情况下,这种压力,您想想是可想而知。
解说:
这样一来,牧民的眼前利益势必受到损失。但是如果不坚持,就会又回到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老路上去了。那段时间,当地各级干部,人人处理,调粮调草,多渠道筹措资金,共同帮助牧民度过难关。一年后,2001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建设政策,这使得鄂尔多斯更加坚定的从改变生产方式入手,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经过五六年的努力,不仅草场植被恢复了,牧民的观念也改变了。
嘎达素:
每年4月1日到6月1日,两个月的休牧期间,休牧期间就不允许放羊。
记者: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休牧?
嘎达素:
这时候正好是草长的时候,六千亩(草场),以草定畜的话,我能放四百只羊,可是我现在养的是三百多一点,不敢多放,多放了草场又沙化了,以后日子又不好过了。
解说:
另一方面,在以草定畜的同时,鄂尔多斯还大力推广规模化圈卷。全市五年来牲畜头数从615万头增加到1498万头,而新增加的这八九百万头牲畜并没有增加在草场上,而是养在圈舍中。然而,在鄂尔多斯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丘陵沟壑地区和干旱阴凉区几乎占到一半,那里的农村虽然人均六七亩耕地,但产量极低。
李海儿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塔拉壕镇店沟村村民
这个地方是十年九旱的地区,
记者:
收成怎么样?
李海儿:
正常年景下来,收成一亩地只能产到五六十斤粮食。
记者:
赶上旱年就不行了?
李海儿:
赶上旱年、灾年就连肚子都吃不饱。
解说:
面对这种现状,鄂尔多斯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展开生态移民战略,退耕还草还林,修复生态,将有条件的农牧民分期分批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李海儿:
我们这个小队,这个(村民)小组(移)走了25户。(移)走的这25生活现在都发达了。确实是自地球诞生以后,这是最好的一件好事。我都60多岁了,确实非常感动人心。
解说:
在东胜区的一个生态移民新区,记者走访了几户两年前移来了的农户,他们住的享受政府高额补贴的经济使用房,经过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如今他们都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
记者:
你当时培训了多长时间,在哪培训的?
杨海霞 生态移民户:
培训在大绒山。
记者:
是纺织厂?
杨海霞:
对,纺织厂。
记者:
培训多长时间?
杨海霞:
培训了三个月。
贾利平 生态移民户:
我也是政府给弄了一批扶贫班,那个也便宜,(安排)我上了驾校学习,学习了头一年出来不挣钱,学第二年就挣了,从去年以后就挣到钱了。
解说:
现在夫妇俩一个在工厂打工,一个开出租,一年的收入也有两三万元。
高文祥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扶贫办主任:
到2006年元月份,我们进行了一次摸底统计,统计回来以后。我们在这个区域里半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5840元,是这么个状况。后面这块楼房,白颜色的三栋楼房,这个是104户,这是我们建的第二期移民工程。
解说:
据统计,五年来,鄂尔多斯全市有40多万农牧民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了转移和安置,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促进了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然而,要彻底改善生态环境,不是朝夕之间的事,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像这样的丘陵沟壑山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经过多年的摸索,他们引种了适宜生存的先锋树种沙棘,在一些干旱阴凉地区和半荒漠化沙地种植沙柳,对于库布其沙漠采取林木锁边、分割控制等办法,使鄂尔多斯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彻底控制,并形成局部好转的局面。
云峰:
我们回过头总结,我们已经摆脱了生态的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这个困境我们已经走出来了。
解说:
无论是以草定畜还是生态移民,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农牧区是这样,工业发展也要体现这种理念。鄂尔多斯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受到发展关闭,再发展再关闭的困扰,最终他们提出了高起点,高科技,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批新型的工业园区应运而生。
高继文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管委会综合局局长:
我们园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循环经济,目前我们体会最深的就是有三条产业链,其中已经形成两条产业链。
解说:
这里是园区内一家水泥生产企业的总控机房,通过监视器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生产所需的原料基本上都是来自其他产业产生的废弃物。
张永辉 内蒙古蒙西水泥有限公司水泥事业部副部长:
这个是原材料的中铜渣,是我们周边练铜厂出来的工业废渣。这个秤是周边沙漠发刮过来的沙子,风积沙。这个秤以后要下来的是40万吨氧化铝的工业废渣,硅钙渣。这个最下角的秤是我们周边电厂出来的粉煤灰,也是工业废渣,主要是这四种原材料。
记者:
基本上这些都是其它企业生产的工业废渣。
张永辉:
对,都是工业废渣。
记者:
基本上这些都没有成本。
张永辉:
主要成本还是说运费,从其它厂家运过来的运费,成本还是很低的。
解说:
尽管水泥、焦炭、电力等企业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高污染企业,但是在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几乎看不到污染,因为园区内的企业都在上下游产品高度关联的产业链条中。比如这家以其它废弃物为原料的水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过提纯回收,可以用于纳米及精制碳酸钙和全降解塑料的生产,还可以用做PVC型材和绿色环保材料的添加剂。这样各种资源相互利用可以做到吃干榨尽,除此之外,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处于产业链条当中的企业之间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
李来喜 内蒙古神华蒙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所有园区的一些企业,我们大部分都有我们的股份,我们也都有他们的股份。
解说:
这种上下游产品的高度关联,资金的相互渗透,提升了产业链当中每一个企业的竞争力。
刘埃林 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原管委会主任:
一个企业搞循环,那仅仅是一个小循环,那么一个园区里头搞循环,我想充其量也是一个中循环,如果我们能够整体在区域之间,地区之间搞循环,那个叫大循环。
解说:
这个在荒漠中建起的园区虽然还是建设中当中,但记者已经能够感受到他所蕴含的巨大潜力。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鄂尔多斯原有的城区承载能力远远不够,他们根据当地实际,在离老城区20多公里外的荒地上规划建设一座新城,而在新城的规划当中,也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专家:
有生态规划,还有道路(规划),地上建筑(规划)。
解说:
专家介绍说,这座新城的规划建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道路给水、排水、终水、强电、弱电、供热、供气和有线电视及通讯网络等九大管线都是集中施工,预留接口,一次性同时埋入地下。
付万惠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管委会主任:
建设的分布分地下和地上,先地下建设就避免了城市出现拉锁马路,避免重复投资。
解说:
虽然现在地面建筑还没有大规模展开,但在地下的基础管网已经投入了20多个亿了。
金中文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建设规划专案组组长:
你这个城市三年以后你再来,就完全一个新型的城市出现,那个时候这个环境优美、蓝天、绿地、白云。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
节目中那位专家的自信让人充满了期待。的确几年来无论是在自然生态、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变化,相信每一位生活在鄂尔多斯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而这种变化的发生,需要我们在发展中尊重自然,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之路。
好,感谢您收看这期的《焦点访谈》,再见。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