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日报》报道在好莱坞大片《战争之王》中,影帝尼古拉斯·凯奇成功地扮演了一名靠战火和鲜血发财的军火商人,为了商业利润完全无视别人的生命。在现实世界里,大凡有战乱的地区,总会活跃着这类“原型”的身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世界头号军火贩子”的俄罗斯人维克多·布特。 即使被国际刑警组织通缉,他旗下的运输公司依然能够将成千上万的违禁武器运往世界的很多地方。
来到非洲
从部队失业后成了武器“个体户”
布特1967年出生,18岁成为苏联维斯别克空军基地的一名导航兵。由于表现出色,布特入选空军突击队,后来又获得前往莫斯科军事外国语学院继续深造的机会。布特学习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毕业时能够熟练运用6门外语,这为他以后的全球兜售奠定了良好基础。布特1991年毕业后成了苏联驻非洲安哥拉军事基地的翻译,踏上了非洲这块充满战乱的土地。在那里,他努力结交当地人士,和不少派别领导人都混了个“脸熟”。可没过多长时间,苏联的解体使得布特所在的军事基地被撤销,布特一夜之间变成了失业军人。丢掉了饭碗的布特并没有像很多老兵那样在社会转型中迷失自我,而是冷静地分析了自己面临的情况和手头掌握的资源。再三审时度势之下,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凭借多年来在军队中积攒的知识和关系网做武器生意,首批客户就瞄准了自己熟悉的非洲。
非洲起家
稍大一点的战争都能看到布特的身影
苏联解体后,大量武器散落在前华约国家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这些足以武装一支百万大军的常规武器管理混乱,因此布特完全不用为“货源”操心。他和同伙在东欧国家以极低的价格购进大量的军火,很多时候干脆买通军火库管理人员,直接把军火仓库彻底搬空。据报道,在1992年到1998年间,仅在乌克兰就有价值320亿美元的大型及小型武器和弹药以及其他一些军事设备不知去向,其中不少就流入了布特的渠道。在非洲,只要有战乱的地方,布特就会像闻到腥味的苍蝇一样马上飞过去,比利时国际和平情报中心的约翰·佩莱曼是研究非法军火走私的专家,他认为“在非洲,稍微大一点的战争都能看到布特的身影”,因此有媒体甚至得出结论称“没有布特,非洲会太平许多”。
走出非洲
将塔利班和“基地”发展成为大客户
非洲是布特的起家之地,但没过多久他的生意就成功地做到了“走出非洲”,世界上其他动荡地区也被布特牢牢盯上。其中,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战火不断的阿富汗便是他商业计划中的一个“利润增长点”。1992年至1995年短短的3年内,布特向阿富汗提供了数吨炸药和大量的武器,而他从中至少获利5000万美元。1995年,一向被布特视为重要合作伙伴的阿富汗北方联盟政权被塔利班政府推翻,这就意味着他暂时失去了最重要的“买主”,生意一度陷入了短暂的混乱。好在深谙乱世之道的布特从来就没有把鸡蛋全放到一个篮子里,早在北方联盟政权统治阿富汗的时候,塔利班武装分子就曾经向布特购买过武器,布特也满足了这个需求。塔利班掌权后,通过不懈努力,布特将塔利班正式发展成其在阿富汗的第一大客户。1996年双方正式开始合作之后,布特向塔利班政府出售了大量武器装备乃至战机。由于塔利班和“基地”等恐怖组织过从甚密,因此布特在向塔利班出售武器的同时,也没少为恐怖组织提供军火。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也是布特的一大买家。据可靠情报显示,拉登10年来购买的绝大多数军火都是布特出售的,而直到“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前的几天,布特向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提供军火的飞机还飞进了阿富汗。布特本人曾这样解释他与“基地”组织的联系:“‘9·11’事件后,我从梦中醒来,发现本·拉登成了老大,我成了老二!可是我只能保持沉默,因为我的客户中还有很多国家的政府。”
本性不改
身背红色国际通缉令还在卖武器
为了防止战乱地区冲突激化,联合国对一些非洲国家实行了武器禁运,可这些禁运令对走私出身的布特却没有什么明显效果。由于破坏了联合国有关禁止向几个非洲国家运输武器的规定,布特日前被国际刑警组织通缉,但他依然不卸“最有效率邮差”的头衔,秘密地为有需要的国家或组织提供武器。谈起多年来屡屡突破封锁线的行为,布特本人甚为自得,他甚至开玩笑说:“我或许应该开办一所武器走私大学,教授如何突破联合国武器禁运的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