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0年以前,晴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2000年末,该县以县为单位基本越过了温饱线,排列全省倒数第一。但是,几年过去后,晴隆人却以扶贫开发为契机,以江满村为中心,向周边村镇辐射,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致富的路子,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1156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1527元。日前,记者来到该县,对“晴隆模式”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实地感受。
江满村第一印象:寒冬如春
在驱车前往晴隆县江满村的路上,虽然随行的县领导不停地向记者灌输江满村现在如何如何富裕,如何如何先进,但记者还是横下一条心,决定先到实地感受一下再看他们提供的材料。因为记者不太相信,在一个地表破碎、土地贫瘠的喀斯特地区,怎么会去依靠“生态”来致富?
汽车在崇山峻岭中一路颠簸,在记者本来就不舒服的胃被颠得差不多快吐的时候,透过车窗看到,记者想像中的光秃秃“石头山”竟然漫山都是绿油油的青草!而那遍地的绿中,还点缀着很多白的黑的蠕动着的东西。随行的晴隆县副县长冯剑平告诉记者,那些全是当地农户放养的优质肉羊。在初冬季节,却在江满村看到遍地的“春色”,记者的精神也为之一振,看来江满村确实已经找到了致富的路子。
江满村民:曾经穷得卖血
采访之前,记者听到关于江满村如何落后的一个故事:该村现任副支书李清武以前因地里种不出庄稼,家里穷得连老婆都跑了。听到记者提起此事,坐在其客厅沙发上的李清武哈哈一笑,连说老婆跑了的事是传闻。不过,提起以前的艰难生活,他还是感叹地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在种草养羊之前,江满村的确穷得家家都揭不开锅。江满村是全县最为贫穷的村,而李清武所在的江满村五组也是县里最穷的村组,农户年产值最高的一户为1860元,最低的一户只有550元。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粮食亩产50斤左右,没有任何基础设施,水、路、电全不通,没有一幢象样的房子。该县政府将其列为环境移民搬迁对象,原居住的21户农户相继搬走了10多户,仅留下8户因没有亲戚接纳无法搬走的群众还在此苦苦支撑过日。
李清武告诉记者,村民们也试过种其他东西,但只有种玉米的产量稍为高一点。遇到“气候好”,他家30多亩地,一年可以收玉米1500斤左右。除了吃外,油盐全都指望这点玉米去换,一家4口人,最多吃5个月,剩下的半年多时间,都得另外“想办法”。
由于没有钱读书而没文化,一般的人都只有去城里背背篓,赚点苦力钱。除此之外,就靠政府救济或者到县里卖血浆,有的甚至到邻村偷牛盗马,就成了该村生活的主要来源。李清武说,自己和妻子每年都要定时到县里卖血,每次每人卖500毫升,总共可以得到150元钱,一个月至少要去卖两次。县里的采血站成立以来,他和妻子卖血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到2002年的时候,采血记录整整填满了3个采血证。
村里的人说,李清武自己经常说卖血卖得头部肌肉抽搐引起头都在晃动。在采访时,记者观察,李清武头部确实间歇性地出现抽搐。他告诉记者,卖了几年的血后,就变成了这样子,但没去检查过,不知道是不是当初卖血的原因引起的。只是那时候吃的东西也不是很好,所以卖血过后几天都会头晕。
另一村民告诉记者,那时候,村里的人走出去都抬不起头,只要邻村的牛马被盗,就会找上江满村。在1999年的一次严打中,该村因此一次就被抓了100多人,有的人至今都还在监狱劳动改造。
所以,当县里决定在该村进行种草养羊试点时,穷怕了的李清武想都没有想,便决定将自己家的土地全部种草。而种点玉米好歹还能吃几个月,种了草了万一不成功,全家都得喝西北风,李清武的妻子坚决不同意这样做,在拗不过丈夫的情况下,她一气之下便出外打工去了。
种草养羊带头致富卖血农民成劳模
2001年,为了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晴隆县经过专家论证,决定发展山区生态草地畜牧业,并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在该县实施波尔山羊科技扶贫项目。而后,该县成立了晴隆县草地畜牧业开发中心,负责该县的草地畜牧业发展工作。当年6月开始,该县利用科技扶贫项目资金,共引进3个国家18个家族的原种波尔山羊42只进行选配,搞纯种繁育,保证波尔山羊的品质,并进行三元杂交组合对比试验,选出了比较优秀的适合晴隆当地的杂交组合。对种羊实行档案管理,科学选配、选育,提高种羊的繁殖率。
以江满村分场为中心的晴隆山退耕还草科技扶贫示范场包括8个分场,是一个将陡坡耕地进行退耕还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科技扶贫示范区,属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类重点村范围。投入的科技扶贫资金达256万元,人工草地面积3.6万亩,现有存栏羊15600只,带动了两个镇、3个村、16个村民组、631户参与种草养羊,是该县科技扶贫养羊项目在生态治理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典型。
示范场有关人士表示,该项目实施前,当地曾经是一片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寒山区,土地广种薄收,人均收入600元左右。而项目实施后,由于草场内采用多种保水固沙能力强的牧草混播,草场四季常青,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状况得到遏制,同时,农户通过种草养羊增加了经济收入,经济效益是以前的3至5倍甚至更高,养羊农户年收入最低的6000元以上,最高的达30000元。以前最穷的江满村最高的达到35000元,最低的一户也有8200元。该村平均经济收入从全县最低一跃成为全县最高,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五通”。
因此走上致富道路的李清武告诉记者,种草养羊成功后,他打电话给妻子,妻子还认为是骗她,一直到其他村民打电话给她劝解,妻子才回了家。2005年,李清武被评为省级劳模。
李清武说,现在家里买了以前只有城里人才有的组合家具,而且装上了电话,买了冰箱、彩电等电器,这样的生活在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而在江满村五组,不光是李清武家,其他的农户也是家家都盖起了小洋楼,以前搬出去的人,都陆陆续续搬了回来。
该村村民陈家传告诉记者,他家现在养了95只羊,一年的收入可以达1.1万元左右。以前每年吃玉米都没有,现在有钱了,改吃大米了,而且买米时还得选优质的。
“晴隆模式”走出大山
晴隆县副县长冯剑平告诉记者,由于饲养期由草地中心利用科技扶贫资金、项目资金及贷款采取以羊代贷(金)方式向农户无偿提供基础羊群和种羊及配套技术服务,农户自行守牧、放牧和日常管理,中心给予技术指导并负责销售,农民不出本金,无风险和后顾之忧,所以积极性非常高,都是主动参与中心的生产和经营。部分农户因没有劳力或其他原因不能养羊,就用土地种植高产牧草转卖给养羊农户,中心规定最低保护价,带动一批农民致富。
该县生态治理与农民致富相得益彰的项目,也得到国家和我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从2001年到2005年,仅国务院扶贫办投入该项目的科技扶贫资金就达770万元。目前,该县已完成人工优质牧草种植10.6万亩,改良草地5.3万亩,建成31个种草养羊示范点。项目覆盖14个乡(镇)68个村,受益农户10086户。由于全部都是用牧草养殖,其“生态羊”的品质受到市场青睐,肉羊远销北京、香港等地,供不应求。共为农户创收4000多万元,提供财政税收78万元,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4560人。使该县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000年末的3.78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1.6万人。
更为可喜的是,这一举措不但让当地农民找到了致富的路子,由于采用多种牧草混播,使基地出现了四季常青的景象,形成高山峡谷坡典型喀斯特地区岩溶绿毯和保水、保土、保肥的生态绿色牧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驾齐驱的良性循环。2002年,省扶贫办在晴隆召开全省科技扶贫现场会,总结了晴隆经验和做法。2003年,晴隆草地畜牧中心被批准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04年又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005年3月被国务院扶贫办批准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晴隆模式”正式走出了大山。省内外也纷纷到晴隆“取经”,目前,该县共接待了省内外参观的干部及养羊的农民共1.4万人次。
“成绩只代表过去,”冯剑平说,“目前取得的效益只说明路子找对了,但并不得等于大家都可以坐着吃‘老本’。”
为了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冯剑平透露,下一步,除了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外,该县将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完善中心管理体系建设。同时,计划发展人工草地25万亩,改良草山10万亩,达到年出栏优质羊25万只。在2007年底以前,建设一条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年屠宰能力40万只优质肉羊的加工生产线,面向国际市场销售,将花钱“娶”回来的波尔山羊“嫁”到国外去,既就地增值,又创汇增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