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实习生高莉 记者王国俊 通讯员高晓平
史华玉今年63岁,是高淳县桠溪镇中村一个普通的村民。在他家里,保藏着一堆地契,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光绪十一年,最近的也是解放前的。老人说,这些地契代代相传,不断变更,记录了他们家族的所有故事。 地契横跨好几个时代看到记者来访,史华玉打开一只木箱,从箱底摸出一个纸包,层层叠叠,一张张已经发黄的地契出现在眼前。粗略数了一下,在15张以上。由于所处年代不一样,地契的纸质也有所不同,但许多已经破损,有些字迹模糊,无法辨认。
史华玉说:“现在家里就这么多了,以前还有很多,由于保存得不好,丢掉了一些,还有些已经完全损毁了。”老人说,最早的那张地契是清代光绪十一年订立的。”
这张光绪年间的地契长约50厘米,宽约35厘米,质地为宣纸,已被虫蛀出了许多小洞。纸张明显发黄,但上面的字迹还是清晰可见的,如时间是光绪十一年。老人说,这样的地契后来还有许多份,有些地契上还详细标出了每块地的大小,甚至形状,“每块地不管大小,都会有地契,当时土地是私有的,地契就是拥有土地的证明。”
地契当中还有一张保存较好的是解放前的,左下角标明“定地契单”。户名写的是第四保第十甲第二户,高淳县第五区六合镇(乡),良田总共是一亩三分五厘六毫。同时在地契上对于良田还标有图形。史华玉说:“其实地契的内容都差不多,只是地契的设计分布不一样,有时时间写在左下角,有时写右下角。内容有时写正中间,有时在最边上从上往下写。”
史华玉老人还说,根据他的了解,地契一旦遗失,就不能重订。果然如此,记者在这张解放前的地契上就看到“此单失,不再给”六个字。
从老人家传的这些地契看,解放前的一些地契没有清光绪时期的那么复杂,设计也简单很多,主要写上户名,给予多少良田,写上时间和应该注意的事项。老地契成“家传宝贝”史华玉记忆中,爷爷史志创经常将那些老地契拿出来晾晒。爷爷告诉他,这些地契是祖宗留下来的,已经传了好几代,一定要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后来史华玉渐渐长大,意识到这些地契不但是家传宝贝,还是家中田地的证明。“那个时候,土地是一般人家最重要的财产了,有土地就意味着能吃上饭了,有些人没有土地就只能给别人种地,日子就更难过了。”
不过那些艰难和苦涩,早已成了回忆。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如何保护。“因为这些地契的纸张是宣纸,所以能相对保存得好些,祖先们为了不让地契发潮,都是把地契捆起来吊在房梁上。”
以前家里是草房,下雨的时候经常漏雨,只有把地契吊起来才会好一点。如今家里已是楼房,就不用那么担心了,但史华玉有时还是会把地契拿出来晾一晾。尽管这样,时间长了,由于虫蛀等原因,地契还是在慢慢地损坏。“你看,这其中的大部分已经有洞了,还有一些断裂、缺角。”
史华玉想将这些宝贝往下传,不过他的两个儿子好像并不看重这些。“现在的孩子已经看不上这些古老的东西了,即使这些已经发黄的东西是传家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