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举行题为“解码商业电影的运作”的讲座。新画面公司张伟平、华谊兄弟公司王中军应邀前往。在这次讲座中,惟一被邀请的导演是王光利。他受邀的主要原因是,他是今年惟一一个有两部影片(《血战到底》《卧虎》)同时在院线放映的导演,而且两部影片都赚了钱。王光利颇有感慨,表示电影界对商业和艺术的态度都矫枉过正,商业与艺术不矛盾,“商业片不是艺术片的反义词”。
大学毕业拍摄纪录片
王光利虽然话不多,但毕竟是当老师出身,见解很独到。他自称是电影圈的局外人,不是学电影的,进入这个圈子完全是盲打误撞。1992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的他,拍电影属于意外,“毕业那年暑假,在校园里我用法国同学借给我的机器,拍了一个纪录片,主要讲述我们这届大学生对过去4年的缅怀和评价。”这部名为《我们毕业了》的纪录片让他在影视圈小有名气。不过,《我们毕业了》并未驱使王光利走上影视创作的道路,他还是进入大学当了老师。
真正让王光利扬名的,还是他2000年拍摄的上海方言电影《横竖横》。这部影片在国际上获奖无数,但没有在国内做大规模上映。沉寂了几年后,他于2006年继续创作电影,新片《血战到底》《卧虎》彻底转向商业路线,而且创下了同一导演一年中两部新片进入院线的纪录。
商业与艺术不是反义词
王光利说:“我承认自己转型了,主要是我对电影中所谓商业和艺术这两个词想明白了。”他表示,时下内地的商业片和艺术片都陷在了自己的小圈子中,“那些大导演只关心古装片,而不顾身边的故事。说起艺术片,那些地下导演也许太在乎个人经历,市场却不需要他们的喃喃自语”。
王光利说优秀的电影应该是兼顾商业与艺术的,国内许多制片人、导演根本没搞清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商业应该是和慈善相对应,而不是和艺术对应。大家通常把不卖钱的电影叫做艺术片,这是很可笑的。商业片不是艺术片的反义词”。
不少电影好比人造鸡蛋
王光利认为,电影拍摄可俗可雅,不过,大众的、小众的,都必须是拍给人看的。他打了个比喻,拍电影如同开饭馆,私房菜、家常菜属于口味问题,“可现实是,不少影片充满了不真诚和刻意雕琢,这就像人造鸡蛋,好吃不好吃还是次要,原料就是假的,叫人如何接受呢?”王光利总结,聪明的导演心里要时刻揣着市场。说起和王晶合作《卧虎》,他深有感触,“电影创作是有规则的,投入多少钱一定要想到回收以及盈利的问题,包括片酬、制作费用的核算,必须非常精准。可是内地有太多假大空的电影,完全不顾市场,没有调查研究,这样的电影又如何卖钱呢?”王光利最喜欢拉着人听故事,报纸、杂志上的新闻,饭局里的段子,都是他的创作灵感。被问及今后的创作计划,他表示最想拍一部“鬼片”。
上图为10月9日,王光利在北京出席《卧虎》首映式。(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蒲东峰 摄
下图为《血战到底》剧照。本报资料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