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普京出身克格勃,以前长期在国外从事情报工作。
普京对强力部门大动手术,重振克格勃雄风。
本报综合报道叛逃英国的俄罗斯间谍利特维年科突然中毒身亡的消息在西方引起了超乎寻常的关注。利特维年科中毒的原因至今尚未查明,但是令人关注的是,西方舆论在事发初期一致将矛头指向俄罗斯政府及其情报部门,这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俄罗斯“克格勃”的关注。
克里姆林宫之所以在事发之初成为众矢之的,与普京上台后不断强化情报部门的功能不无关系。
尽管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迅速接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间谍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惊心动魄。有分析认为,英国媒体如此关注利特维年科中毒事件,可能是对英国年初“石头间谍”在俄罗斯被曝光的“还礼”。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进入2006年以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已经消失很长一段时间的“俄罗斯威胁论”在西方媒体中重新抬头。专题文字:肖显
本报综合报道11月23日晚,疑遭人投毒的俄罗斯前间谍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死亡,他临死前准备的一份声明,将矛头指向俄罗斯总统普京。人们普遍认为,这给次日在赫尔辛基举行的俄欧首脑会议投下阴影。克里姆林宫官员也表示,普京在赫尔辛基不会就利特维年科之死发表任何看法的。
普京重建“克格勃”
然而,普京最终还是在11月24日公开对利特维年科之死表示难过,并坚决否认俄政府和他本人与此事有关。“我对这个悲剧被人利用感到非常遗憾。”普京说,他同时向利特维年科的家人表示同情和哀悼。
是什么让普京改变当初的想法呢?俄罗斯媒体认为,除了利特维年科之死给克里姆林宫造成的舆论压力外,还透露出了普京对当前俄罗斯情报部门的微妙感情,毕竟现在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是普京上台后一手着力打造的。
普京出身克格勃,长期在国外从事情报工作,对这个机构的内幕和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普京与联邦安全局有着不解之缘,并在1998年7月至1999年8月担任联邦安全局局长。2000年就任总统后,普京为重振克格勃雄风,接连对强力部门大动手术。2003年3月,他下令将俄联邦边防局划归联邦安全局,使联邦安全局一下子由原来的8万多人,增加到接近30万人,成为仅次于国防部和内务部的强力部门。2004年11月,深受“别斯兰人质”事件触动的普京再下决心,将跨共和国安全局等多个部门纳入联邦安全局麾下。至此,除了对外情报局和联邦警卫局尚未被“收编”之外,联邦安全局已恢复了克格勃时期的大部分功能。
为了改变克格勃在人们眼中的形象,2004年普京总统下令拍摄一部间谍动作片《生死倒计时》,这部被称为俄版“007”的大片是根据2002年莫斯科大剧院“人质事件”为蓝本拍摄的,影片塑造了俄特工与车臣匪徒殊死搏斗的英雄形象。
目前,克格勃已成为俄罗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据俄罗斯社会科学研究院估计,至少1/4的俄政界要人具有“浓厚的克格勃背景”。此外,在各类大型公司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克格勃退休干部”更数不胜数。
叶利钦“毁了克格勃”
克格勃是原苏联时期集情报、安全、保卫等职能于一身的超级安全机关。苏联建立初期,这一秘密机构成为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和破坏活动的一张王牌。冷战时期,克格勃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并驾齐驱,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同行。
上世纪90年代初,叶利钦上台后,对克格勃进行改组,分而治之。叶利钦先是将保卫和监听职能从克格勃中分出,成立了联邦保卫局和联邦政府通讯和信息局;后来又把对外情报和边境安全分立,分别成立了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和联邦边防局。剩下的机构几经组合,才最后成立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
“间谍战”频频打响
“间谍战”从来都是一场静悄悄的战争,不管是窃取情报的一方还是反间谍的一方,通常都是在私底下解决这些纷争。这种默契也是人们对于间谍感到神秘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报综合报道“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迅速接近,连银幕上的超级间谍詹姆斯·邦德都已经原谅了来自莫斯科的传统敌人,开始寻找新的对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间谍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惊心动魄,各种“间谍战”的消息不时见诸媒体。
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利特维年科中毒事件的同时,加拿大政府在11月21日指控先前在蒙特利尔逮捕的一名男子保罗·威廉·亨普尔为俄罗斯间谍,这是加拿大10年来第一起被起诉的间谍案。
而在西方国家中,俄罗斯与英国在间谍问题上的纠纷最为严重。对于俄来说,英国具有重要情报价值。英国是美国的重要盟友,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具有重要地位,其对伊拉克和伊朗的态度是俄关心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流亡英国的叶利钦政府成员和普京反对者也是俄罗斯间谍的主要目标之一,其中包括别列佐夫斯基。
早在2004年10月,英国媒体就“惊呼”,俄罗斯正在加强英国境内的情报和间谍活动,大有回复到冷战时期间谍活动水平的趋势。《独立报》援引英国政府内部“可靠消息来源”称,至少有32名俄罗斯驻英国外交人员试图获得英国军事、技术和政治能力的秘密信息,流亡到英国的俄罗斯反政府人士也成为间谍活动的目标。
在俄罗斯不断强化“克格勃”的同时,西方国家也在加强对俄的情报收集。2005年5月,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官员尼古拉·帕特鲁舍夫12日毫不客气地揭开了几个国家对俄间谍活动的盖头。作为反间谍活动的调查成果,帕特鲁舍夫说,他的机构发现美国、英国、科威特和沙特的间谍在俄罗斯活动异常。而这一“异常活动”与常规的间谍活动有所不同,因为它都表现出一个特性:借非政府组织的名义。
今年1月,俄罗斯情报人员更是在莫斯科郊外发现英国外交人员利用置于一块石中的通讯装置搞间谍活动,有4名英国驻俄使馆工作人员涉案。俄情报人员偷拍下了英国外交官使用这一间谍装置的画面。
间谍风波凸显政治关系
前克格勃特工斯坦尼斯拉夫·列卡热夫认为:“情报机构肯定会始终存在下去,但将间谍与战争联系起来是一个错误。实际上,战争越少的时候,间谍事件就会越多。”不过,“间谍战”从来都是一场静悄悄的战争,不管是窃取情报的一方还是反间谍的一方,通常都是在私底下解决这些纷争。这种默契也是人们对于间谍感到神秘的一个重要原因。一直从事间谍小说写作的米哈伊尔·柳比莫夫说:“我们已经学会了微笑着窃取对方的情报。总统们见面时继续相互亲吻,他们已经非常熟练于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了。”在这种“默契”下,当两个国家为了间谍案而大动干戈的时候,往往背后呈现的是相互的政治纷争。
例如在9月底开始闹得沸沸扬扬的俄格间谍事件,背后其实是两国在阿布哈兹问题上的争端。而俄格紧张关系也折射出俄美争夺外高加索地区的斗争,是大国在地缘政治斗争中的一次较量。
有分析家认为,英国媒体如此关注利特维年科中毒事件,可能是对英国一年前“石头间谍”在俄罗斯被曝光的“还礼”。更重要的是,进入2006年以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已经消失很长一段时间的“俄罗斯威胁论”又在西方媒体中重新抬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利特维年科离奇死亡事件中,欧洲的声音最大。英国媒体还以“国家所支持”的暗杀行为来影射俄政府。特别是由于俄总统普京曾身为特工,“克格勃式毒杀”的报道更是直接往普京脸上抹黑,并直接影响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形象。
随着俄罗斯依靠能源国力逐渐崛起,沉寂多年的对俄罗斯担心的念头再次弥漫在欧洲。
欧洲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出现在自己的身边,但是,欧洲一直最担心的还是俄罗斯手中的这张“能源牌”,因为目前欧盟约50%的天然气和三分之一的石油依赖俄罗斯供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