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要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融入到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实践中,紧密结合实际,用和谐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方法促进和谐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和谐的城市规划应当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依法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能够促进实现社会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体现科学的规划。在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中,确定了“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的空间发展战略,按照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促进集约和节约用地的原则,结合哈尔滨的实际,综合考虑土地、水、能源和生态环境等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条件,按照“紧凑型”“节约型”的城市发展方针,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规模。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状况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优先考虑原行洪区现已经围堤的群力、江湾地区的用地,尽可能利用闲置用地,少占耕地。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的规划。要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人的自由流动、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以群力、松北等新区开发为主,老城更新改造为辅。新区注重建设绿色生态社区,老城改造注重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广大居民将拥有宽敞、明亮、舒适、优美的住房和社区环境。考虑哈尔滨寒地城市的特点,注重朝向、采光、风向和保暖,继续保持历史建筑原有的黄、淡黄、乳白的城市色彩。
三是坚持城乡一体,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在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构建以哈尔滨为中心,包括6个卫星城和40个小城镇在内的哈尔滨都市经济圈。通过加快市域内卫星城市的培育和建设,构筑宾西、新华、牛家、空港工业园区等12个产业集聚区,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吸纳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四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体现经济的规划。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哈尔滨市坚持规划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服务的宗旨,按照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调整产业布局,形成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和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等五大优势产业基地,为增强城市经济活力搭建了载体。形成平房以机械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市区东部为传统工业、化工及由中心区迁出的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迎宾路开发区以高科技产业、无污染企业为主的产业基地;松北新区以绿色产业、高科技产业为主的产业基地。
五是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体现绿色的规划。在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构筑以松花江为轴的主要生态廊道,形成“一江、两河、三沟、四湖”生态格局,构筑“组团布局、绿色环抱、点面结合、绿地楔入、廊道相连”的城市绿地系统,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生态型园林城市。
六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体现公平与公正的规划。城市规划应面向大众,服务大众,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教育、就业、休闲等方面的保障。要重视城市危棚户区的改造,改善百姓的生活居住条件,多规划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给广大中低收入的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23个居住社区,其中80%以上是面向中低收入阶层。
七是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社会与文化的规划。在规划的内容上,要从以城市建设为核心的物质性布局规划,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立体、动态、整体性规划转变。城市规划要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的关系,注重城市文化内涵与历史文脉的发掘和城市传统风貌和特色的保护与发扬,加大对中央大街、沿江一条线、太阳岛、道外风貌保护区等保护与利用。同时创造新的城市特色与城市品牌,营造新的特色街区与新的城市亮点,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八是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体现开放的规划。哈尔滨市近几年在规划编制上,采取依靠本地技术力量与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借用“外脑”相结合,吸纳了一批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参与规划编制;在规划标准上,既坚持国标又对接WTO与国际标准接轨并更加突出地域性特点。
九是加大公众参与,体现公共政策的规划。哈尔滨市近几年在规划工作中,注意尊重广大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管理权,进一步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扩大了规划公示的范围,强化公众参与程序,落实听证制度,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透明度。
十是坚持依法行政,体现法制的规划。依据法定规划,依法行政,有步骤地推进规划的实施。目前哈尔滨规划管理工作已从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逐步向把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有机结合,逐步实现规划管理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方向转化。(作者系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局长)(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