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位老人挺身护陵,使福陵幸免于沙俄侵略军的火把之下福陵前曾有道津墙,每到夏日便吸引无数游人来“观潮”
沈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撰出版的“一宫两陵”志书,披露了不少尘封的史实,12月3日,记者从《沈阳福陵志》中遴选了几则。抗暴护陵《沈阳福陵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闰八月,沙俄侵略军出动10余万人,入侵中国东北三省。盛京将军增祺率领清军逃往辽西,盛京陷落沙俄侵略军手中。俄军入城后,到处烧杀抢掠,许多珍贵文物古迹毁于战火。
沙俄侵略军闯入福陵后,抢劫陵内祭器,并准备了火种要烧毁福陵,守陵官兵纷纷东藏西躲。危急关头,当时年近七旬的左翼翼长福禄康阿,挺身而出,义正词严谴责俄军强盗行径,与俄军慷慨激昂据理力争,声泪俱下。福禄康阿警告俄军,他们将要烧毁的是中国皇陵要地,如果俄军胆敢烧毁福陵,他将自焚抗暴,誓与皇陵共存亡。福禄康阿的忠心赤胆、凛然正气,震慑了俄军的嚣张气焰,终于迫使俄军放弃烧毁福陵的企图,使福陵免遭灭顶之灾。
福禄康阿,满姓刘佳氏,镶白旗人,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祖居沈阳。少年时代,福禄康阿家境贫寒,入伍后因有功屡受升迁。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战舰进入宁远海湾,准备从此登陆内犯京津。宁远知州贺筱泉准备弃城逃走,福禄康阿阻止相劝,终使贺筱泉亲自登城督战,阻止了日舰从宁远海湾登陆。此后不久,福禄康阿被调往盛京,担任了福陵总管衙门左翼翼长。
福禄康阿抗暴护陵事迹传出后,受到朝野各界的赞扬和钦佩。光绪帝闻奏后,晋升福禄康阿为福陵总管。
“津墙”观潮《沈阳福陵志》记载了一桩世人不知的“秘闻”:福陵“津墙”观潮。
福陵背负群山、面临浑河,气势雄伟、山清水秀。浑河流到沈阳境内后,水流骤然增大,宽阔水面、湍急河流常常泛滥成灾,危及福陵。为此,从雍正朝开始,朝廷不惜人力、财力,在福陵前面沿浑河修建了一批防洪设施,包括拦水大堤、引河、排水沟等。史书称拦水大堤为“津墙”,亦称“石泊岸”。
据史载,福陵前的“津墙”全高五丈,全部由石块垒砌而成,形同台阶,共50余级,横贯于福陵正红门前。“津墙”正中还设有“龙门”,与福陵正红门、宝顶形成南北垂直线。
当年,“津墙观潮”是沈阳地区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每当夏天大雨滂沱之日,浑河水流湍急、巨浪排空,层层巨浪排击“津墙”墙体,卷起千堆雪浪,浪涛轰鸣,声闻10多里外,场面极为壮观,吸引无数游人前来观潮。史料《东北遗闻》记载,福陵“津墙”之潮,可与闻名天下的杭州钱塘江潮相媲美,可见当年福陵“津墙”观潮的不凡气势。
清朝末年,福陵“津墙”年久失修。宣统二年(1910年),日本人内藤虎次郎来到福陵“考察”时,其“津墙”已经残破不堪。内藤虎次郎拍摄的照片,保留下福陵“津墙”的最后容颜。第二年,当局决定开凿新开河,引浑河水灌溉沈阳城西稻田,而新开河前段从福陵前通过,于是,“津墙”彻底遭毁。
如今,在福陵“津墙”原址上,游人们仍能看到一些散落各处的石块,这便是当年“津墙”惟一的遗迹了。守护福陵《沈阳福陵志》记载,看守福陵的“外戚”有三家:太祖舅舅喜塔拉氏子孙、姨娘伊尔根觉罗氏、姨娘萨克达氏子孙。其中,喜塔拉氏改汉姓“赵”。
天聪三年(1629年),福陵建造不久,太祖舅氏子孙便被派遣前往看守,隶属于正黄旗。顺治元年,大清迁都北京,喜塔拉氏各支族人“从龙入关”,惟太祖舅氏子孙“仍命护守福陵”,定居在福陵东北的“中水泉”、“下水泉”(东陵区满堂乡)等处。康熙初年,康熙帝召见太祖舅氏子孙侍郎芬泰,赏赐银两,要他在盛京“圣水泉”(今东陵区满堂乡中水泉村)设立“喜塔拉氏祠堂”,悬挂匾额,供奉列祖列宗。康熙帝在圣旨中特准:“以功臣之制,牛羊礼祭。后代子孙永称国戚。”为他们在福陵设置“舅姨子孙章京品级”(五品)65缺(包括姨娘子孙)、“舅姨子孙兵”100名,每人按月发俸饷银二两,并占有祭田、坟墓、山地、“随缺地”等大量产业,生活颇为富裕。到清朝末年,喜塔拉氏宗族已“传十七世”。
如今,“喜塔拉氏祠堂”已不复存在,但其建筑构件柱础等,仍保留在中水泉村。今年夏天,在中水泉村出土的一甬残断石碑,记载着喜塔拉氏家族的荣耀,显示着“喜塔拉氏祠堂”往昔的庄严、神秘与辉煌……本报高级记者邱宏赵敬卫翻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