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树森
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
青春版《牡丹亭》是一种文化象征,其于中国新文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其红遍海内外,对于中国戏曲文化的复兴,具有多重启示。
12月1日~3日,青春版《牡丹亭》第99场在中山大学演出。自2005年起,“白旋风”、“牡丹热”在海峡两岸四地飙升蹿红,在京沪杭、香港、台北几十所高等学府常演不衰,宛若中国文化的一次盛大庆典。2006年9月,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加州大学连演12场,场场爆满,许多美国戏剧行家表示:“这是1930年梅兰芳来美演出后,中国传统曲目在美国最大规模及最轰动的演出。”
白先勇认为,昆曲代表民族心声精神。从这种文化自觉出发,他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中国最美的东西。于是,他以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走进大学、红遍中国,进而挺进世界。
青春版《牡丹亭》是一种文化象征,其于中国新文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其红遍海内外,对于中国戏曲文化的复兴,具有多重启示。
情眷沃土,志存九天。评述者说:青春版《牡丹亭》勾勒了世界各地华人在心中潜伏已久的民族文化乡愁,一个世纪以来破碎的、薄弱的文化认同得以重新组合,发出异彩。白先勇慷慨解囊,奔走呼号,甘当“昆曲义工”,以至群贤毕集,正是这种“民族使命感”的昭示。
保存历史的真面目,保卫传统的记忆,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是21世纪文化复兴和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救危图存,保存昆曲,保存与之相伴的记忆和精神,白先勇的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理想其意义正在于这种“集体记忆”的建构。
创意是新的组合。青春版《牡丹亭》古典为本,现代为用。在剧本改编上,以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为戏胆,青春热情,人性蠢动,纵情放射,把传统戏目转换为一种文化,激活为一种美学。其青春至情的立意,青春俊美演员的选拔,青春观众的培育,青春活力的戏曲,使僵硬的历史遗存演化为现代生活体并加以重塑,呈现出新的艺术和谐和艺术张力。
在色调审美上,白先勇强调“要娇、要淡、要清”,凸现浅蓝、浅绿、浅粉的掺灰色调,这和张艺谋热衷的“大红灯笼”的强烈大红色调,南北恰成异趣。无独有偶,李安也曾立主南方色调要“含蓄”,要削弱北方红、黄、紫的“强烈”。白先勇和李安深得此中真谛。浅蓝、浅绿、浅粉,青春、轻盈,彰显生命活力。
《牡丹亭》将文化事件与文化人捆绑,其不意味一出戏的出类拔萃,而是意味着一种品牌系列和文化事件的明确定位。这一文化事件,一头勾连流行文化元素大众娱乐需求,一头贯通戏曲、美术、音乐、书法、设计、古典研究等现代传播顶尖的文化人,一头培育新生代大学生的观赏娱乐兴趣,汇合成一股新鲜活脱、情夺神飞的文化混合力、同化力,演化为一股尊重传统、交流文化、理解生活,分享美学的高层次享受。
伦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厄尔/伊恩·斯科特曾提出“知识主管”(CKO)概念,认为“知识主管”必须是一个富有创造精神和主动性的人,能够看到潮流和大局,将其转变为行动,激励集体开发知识、共享知识,为承担风险做好准备。白先勇认为,21世纪中国文化民族复兴正其时也。他自掏腰包,并把他的至高文学成就和深厚美学修养的无形资产无偿奉献给昆曲。正是白先勇这个“知识主管”,透过一种广阔宏大、勾连古今的思维“脉冲”,演示一种毫不凝滞、圆通融合的灵动气韵,构建一种学界驳杂、多元组合的文化范式,落熟《牡丹亭》的高峰凸现,成就昆曲的复兴繁盛,呈现中华文化的美妙绝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