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大自然造就的滩涂之地、一个传说中一夜形成的港口、四面环水遍布海田的居住环境……,这一切似乎让海甸溪沿岸的海田成为古代来海口居住的人所要选择的“黄金”地段。
在海甸溪北岸住了许多代的海甸溪人如今已鲜有人知道自己的祖上来自哪里,在海甸溪边世代生活了几百年后,他们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但傍水而居的海甸溪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熟稔水性、与船结缘、靠海生活……而行船是他们的专长之一,在建国初期,海口的大部分海员水手,大都是海甸岛人,于是有人猜测,海甸船民大多是南宋浙江水军的后裔。
说海甸岛的船民是南宋浙江水军的后代,这是因为在明正德《琼台志》中有记载,元代宋军大败后,许多水兵流落于外地,元帝为了统治全国,巩固海防边地,出榜招收宋末水军,并在海甸岛上设置机构,整训这些前来投奔的水军,并按元军给予优待,发给粮响,并允许其携带家眷迁居海南。元代这一举措,确实使古海甸岛上的人口大为增加。
除了水兵,临近繁华港口的海甸溪边也是许多外地移民来到海口安身立业的地方。有关资料记载,海口居民大都来源于中原大陆,而其中有一部分是商贾营居者,当时邻近海甸溪处的白沙津成为郡治要津和全岛海航中枢,而这些商船有来自福建、江浙、湖广方面的商船,因此,海甸溪一带也成了琼州货物出入的集散地和商贾、船民的落籍场所。
到明末清初,还不断有商人来此定居。在新安村的陈家家谱中可以看到,明末清初,陈家的高祖陈必登因世扰乱,从广东雷州迁徙到当时的四面环水的琼山县谊州图丰好乡新安村(即现在海口市美兰区新安村)居住,开了一个小店,并定居在这里。
还有一些本打算离开海南回归故里的中原官员,本想从当日繁华的渡口乘船离开,但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再加上中原的战乱,他们选择落籍在港口附近,永远地与自己故里遥遥相望。在清代同治《郑氏族谱》中写道,郑氏琼崖始祖志灏公,任昌化知县九年后,就是因此而落脚于海口海甸溪边,并繁衍子孙,郑姓也因此成为海口一大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