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苦力还是一些海甸人的谋生方式。本报记者李幸璜 李英挺摄
背靠大海、面朝内河的海甸溪人大多在水上讨生活。除了传统的渔民、船员等,近代繁荣的港口还催生了一种职业:“咕力”。
海南话中的“咕力”就是苦力,属于泊来词。解放前,因港道狭小、水浅,大轮船不能直接在海口港靠岸,只能靠驳船转载到长堤码头,所以搬运货物全靠“咕力”肩扛手抬。在海甸六村一带,有不少人因家庭贫困,没地没船,而做了苦力。
在六庙“大树下的人家”,我们找到了昔日的“咕力”李阿公。92岁的李富德老人个子小而瘦,精神尚好,谈起过去的事情有些兴奋。“我们村有船的就出海打鱼,没船的就在家种地。我们家穷造不起船,我十六七岁就出来当苦力了。做苦力靠的是力气吃饭,穷人家做这个的挺多。”李阿公说。
那时的苦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比较固定的地方,没事就坐在地上等,有顾客来了就蜂拥而上,主要搬货去秀英港、得胜沙、长流一带。李阿公说,那时他们一般都在水巷口等生意,早上六点多就到了,船多活多时要干到凌晨两三点钟,很辛苦。
“200斤一袋的面粉、大米等,都是用肩一袋袋从船上扛下来的,有时还要送到远处的商店,但得的钱很少,够买几个饼而已。”李阿公说。
解放后,海口市成立了运输公司,在码头谋生已熟识的“咕力”们互相介绍,几乎全进公司当了搬运工人,李阿公也不例外。在运输公司他一直干到退休,现在每月有600元的退休金。
(本报记者 周元 通讯员 王小瑾 实习生 郭微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