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江苏的“北大门”,沛县经济发展能否从苏北经济洼地崛起,曾让省委、省政府十分牵挂。2003年以来,省委书记李源潮三次亲临沛县调研指导,殷切期望沛县“争当苏北的排头兵,把好江苏的北大门”。
一组最新的数字令人振奋:今年1-11月份,沛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亿元,其中工业亿元项目19个;实现财政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38.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03亿元。 成为苏北地区第二家财政收入超十亿、储蓄余额超百亿的县(市)!
沛县县长孟铁林说:财政收入、金融存款是强县和富民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发展的两大目标。“强县”与“富民”良性互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达小康!
规模经济激发煤电产业扩张
响鼓就要重锤敲。要做强地域经济离不开规模经济。而找准自己的优势定位,对地方经济的启动和快速发展极为关键。
沛县拥有历史悠久的汉文化传统,更有28亿吨储量的煤炭资源和坑口发电的优势。他们立足“煤电之都”优势,全力发展规模工业经济,形成了煤电、新型重化工、铝深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造就了塑料编织、机电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四个特色簇群产业。
从2004年开始,沛县在招商上专门研究煤化工产业,县政府出资买断世界最先进的液相法生产甲醇技术,成功引进国内两家大型企业投资近9亿美元,建设年产150万吨液相甲醇。由此,成为全国七大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煤化工基地的确立,又吸引了投资15亿元的二甲醚、12亿元的乙二醇、5亿元的醋酸等煤化工项目洽谈落户,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投资20亿元、已投产的20万吨铝深加工项目和投资5亿元正在建设的纳米碳酸钙粉体项目、投资1.2亿元的海涛光电液晶显示器项目、投资1亿元的神华10万件低压电器项目等都具有高精尖等技术特点。
盐化工产业是沛县扩张发展的又一“得意之作”。沛县通过整合周边地区的资源,于去年落户了投资达30亿元的盐化工天成氯碱项目,一期10万吨已建成投产。依靠整合的思路,三氯氢硅、PVC深加工等一批盐化工深加工项目相继开工,盐化工产业初步形成。
既有顶天立地重大项目支撑,又有铺天盖地群体项目呼应。沛县利用大项目,做长产业链,全方位带动富民强县。今年沛县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有148个。10万多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1-10月份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020元,其中进厂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了近一半。
产业龙头牵引三大“富民板块”
沛县120多万人口,80多万人是农民。沛县用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一大批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强势推进生态肉鸭、创汇蔬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建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长极。肉鸭产业是沛县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新兴养殖和加工项目,今年饲养总量可突破1亿羽,全县五万羽以上的专业养殖大户112户,二十万羽以上的养殖小区46个,百万羽以上养鸭专业村8个。同时,引进“三资”新办农业龙头企业。以雨润、华英、远景羽绒等为龙头的肉鸭系列加工企业发展到2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8000万羽以上。随着全国最大的肉鸭孵化企业、广西桂柳家禽有限公司落户,沛县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肉鸭基地。
打造蔬菜种植大县、出口大县。今年全县牛蒡、山药、薹蒜等特种蔬菜总面积达到40万亩,建成了西南部50华里蔬菜长廊,中部20万亩设施菜基地,西北部5万亩瓜菜立体间套基地。以大丰食品、帝苑食品、旺达蔬菜等为骨干的蔬菜加工企业达到22家,日加工能力600余吨,初步形成了创汇特菜产业体系,产品出口到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1600多万美元。
建成微山湖畔优质稻米之乡。50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全部实现粳稻化,以微山湖米业、春光米业为龙头的稻米加工企业发展到81家,日加工能力达到5500余吨。目前,已有3亿公斤的绿色稻米提前进入华联、苏果等4家国内外知名超市,全县农民仅此可收入10亿多元。
百姓乘坐和谐发展“幸福快车”
“妈妈”还没喊出口,沛县魏庙胡甫村11岁的封玉珍早已泣不成声,一家三口紧紧抱在了一起。这是今年暑期沛县魏庙镇“留守儿童”与在他乡打工的父母在上海相见时的场景。是县里开出的“留守儿童幸福快车”使这些打工家庭欢聚。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沛县开展了“亲情相约,留守儿童幸福快车”活动。这也是沛县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镜头。
“党员带群众,干部带农户,先富帮后富”是沛县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沛县以党员致富大户、村组党员干部为带头人,以资金、技术和专业协会为纽带与农户“联姻”,开展“党群共富联合体”创建活动。全县“党员创业大户+农户”联合体、“党员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联合体、“党员购销联合体+农户”联合体,共吸纳农户4万多个,帮助1万多个农户实现脱贫致富。
沛县每年财政还安排500万元用于劳动力培训,大力实施10万农民大培训、30万农民大转移工程。劳动力培训使沛县的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建筑防腐、保安、电子装配、运输、服装加工等劳务品牌,今年全县已输出27.7万人,劳务经济实现收入20多亿元。本报记者刘宏奇徐承德 本报通讯员 陶正龙 李成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