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背后
作者:王景波
用时间锁住你灿烂如朝霞的笑,
那是——
善良溢满你浑浊的眼;
淳朴装饰你苍老的颊;
勤劳写尽你温暖的手;
衣食却是你一生的梦。
问山,山无言,
问水,水不语。
瞬间的位移,
时间的后头,
是你依旧劳苦的背影。
清澈明净的蓝天,沐着柔软如丝的阳光,高处自由漂浮的云,在阳光下跳跃着奇异的光芒,一条条蜿蜒秀美的河流,一座座苍翠挺峻的大山,凝聚着生命的力量:那是多少迷茫而痴望的眼睛,多少美丽而单纯的笑脸……
云南,祖国边陲最美丽的地方,山河壮美,风景旖旎。你来过云南么?是的。你会说,我喜欢大理、丽江的古城风韵,喜欢西双版纳的苍郁神奇;我喜欢百花齐放的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喜欢风格特异的地理自然景观……。可是,你知道吗?当你对这片土地满怀赞叹与神往的时候,站在你背后,有多少祖国边疆的贫苦百姓用尽一生也无法消受的富饶;你知道吗?这一片古老而沉静的红土地浸润着多少人民祖祖辈辈经年不变的愁和苦。
2005年大学毕业后,8月份,作为一名支援边疆的志愿者我被学校派遣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扶贫办。有人说,这是新一代的大学生下乡,我带着一份平静和期待穿越半个中国来到红河这个美丽的地方。一切都是新鲜的充满未知的,生活就这样拉开了新的帷幕。
初到泸西县城,所看到的是与我想象中不一样的迷你小城,道路平整,建筑小巧,街道两旁是林林总总的商店小铺,街上行人熙攘,车辆川流,整座县城充满了凝重的生活气息。这一派繁荣景象不禁让我怀疑泸西县作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的真实性,因为至少从人们的生活状况来看,并没有发现它贫困在哪里。我每天早晨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这期间协助主任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文件处理以及端茶倒水的工作,晚上回到简陋的宿舍看看书,生活轻松而简单。我的主任是个严谨而宽厚的基层领导,平时他总是很忙,每天都在不停的应酬,办公室里人来人往,办公桌上堆着一摞摞的文件,工作间隙,他会跟我谈谈心,给我讲讲他的主要工作以及完成情况,我们的相处很愉快。一周后,他开始带着我下乡,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真正开始接触贫困山区的人民生活。
9月里的一天,第一次跟着主任下乡,是去白水镇的大山脚村,那是让我过目难忘的记忆。到达目的地下车后我一脚踩在了牛粪上,这不禁让我心生厌恶,因为主任介绍说,这个村是刚刚铺过水泥路的,我顺着路面望过去,却发现上面猪牛羊禽粪比比皆是,铺好的路面并未起到干净整洁的作用。村口有个大水坑,泛着浑浊的灰黄色,靠水边的一带浮着刚刚杀鸡的血水,距这血水不远处一个农妇在洗豆子,看不清是什么豆子,但确定是食物。同事说,他们洗衣也用这个水坑里的水,这个水是不流通的,里面不知沉淀着多少脏物,村长说用这个水洗过的衣物穿在身上会觉得很痒,我错愕无言。村民们每家都有个大概20立方的水窖,用来把雨水引进去,储备起来作为饮用水。我又参观了几户人家的房屋,没有窗,房间里很昏暗,站在门口,就会有一股牲畜的粪尿混合食物的味道扑面而来,他们是和牲畜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牲畜房就在卧室的对面,门里,孩子睁着惊奇纯真的眼睛望着我……
这一次亲身体验之后,我深刻的理解了泸西县作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的意义。之后的一年中跟着主任走过了很多诸如此类的村子,村民们世代居住在深山里,他们没有便捷的公路,他们没有干净的自来水……。贫穷,如影随形,紧紧地抓住他们孤苦的背影。
元旦那一天,我和主任以及办里的几位同事翻过一座山,只为到山的那一头慰问几个不通路的村子。在我二十几年的生命里,从没感到过那么劳累,也从未见过那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刚下过雨的山路滑泞不堪,几次让我几近摔倒,一路上坑坑坎坎累得我直喘粗气。大概是上午10点钟的光景,我们登高望远,脚下匍匐着朵朵白云,轻盈的缭绕在山谷上空,洁白的云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一望无际的蓝天下是红色的南盘江,云山雾海,青石红水,一切都源于自然,一切都是未经雕琢的美。中午,山中的村民拉着骡子来接我们,路上我与村民聊天,他们说村里的很多女人都没有走出过这座大山,男人们也是4、5年才能进县城一次,因为山路太难走,所以运输完全靠骡子,我们一路上聊着走走停停一直到下午5点左右每个人都累得很难再挪动步子时才到达目的地,远远的就听见村里放着《东方红》在迎接我们。走进村里唯一的一片水泥铺就的空地,院子里放着木桌椅,上面摆满了甘蔗、橙子、瓜子、茶水,主任说,这是他们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方式。村民们朴实热情,老老少少全都出来看热闹,因为村子里从未来过这么多外人。我看到了最灿烂的笑容,最质朴可爱的孩子,也看到了最艰难的生活。想起路上一个村民用方言告诉我,他们很想离开这里,离开这座大山。南盘江如此美丽的景致,却深深的阻隔了信息,阻断了思想。
因为贫穷,一部分孩子上不起学,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肯德基,没穿过一件新衣服,没见过电脑,那些我们曾经津津乐道玄妙神奇的童话故事甚至不曾出现在他们的梦境里。由于经济落后,无力修缮危校舍,山区的孩子中小学生的辍学率难以控制,学校里只能提供煮土豆拌盐这样的午饭,有些学校盖不起伙房,学生早上走了几公里山路来上学,中午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凉饭或不吃饭。他们的学校往往是破败不堪的土房、木板房,残缺不全的桌椅,冬天冷气逼人,夏日蚊虫肆虐。他们没有课外读物,没有运动场地,甚至连厕所都简陋的触目惊心。然而,他们却都具备那样一种精神,一种迫切的孜孜以求的精神,他们渴望上学,渴望知识,不希望再走父辈的老路。
为了与学校合作搞一次大型的募捐,我在乡里住了一个多星期,走访了大部分的村小学,我看到那些孩子在简陋的教室里衣着破烂的读书写字,因为缺乏校舍,几个年级的孩子挤在一间教室里上课。村口,总是有一些因为没有钱或者没有地方上学的6、7岁的小女孩背着她们的小妹妹。我的出现总会引来一群人的围观,记得一个村长用他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握住我的手不停的说着:希望你们帮帮这些孩子啊!那一刻,我的泪水在眼眶里不停的打转……
你也许知道,我们国家的贫困线是年人均收入924元以下,但你可能不知道,贫困山区的人民,他们大部分一家人一年的全部收入都不会超过500元。面对他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可能,你想象的都艰辛。有人说,命运是公平的,欠缺的部分总会有所补偿。但对于这些衣食不饱的贫困山区人民来说,公平于他们而言是永远遥不可及的虚幻。贫穷,导致年复一年的轮回和重复,老去了的人们归了土,新生的孩子来接替,他们许多人,就这样生生世世困在大山里,没有出路,没有希望。然而,最可怜的是那些天真的孩子们,本应当烂漫无邪的童年,眼神中却透着空洞。
办里响应国家号召,针对泸西县贫困状况,做了很多扶贫攻坚的努力,扶贫办主任带着各乡镇领导修路、改厩改厕、集体搬迁、整村推进,与北京上海等地对口帮扶单位合作盖建希望小学,虽然初具改观,但却未能使贫困翻身。在云南,在我国,贫困依然是有待解决的根本问题。
一年后,我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支边生活,回到了我熟悉的北京继续学习,每当我看着身边的同学耳朵插着mp3、mp4,手里攥着形形色色漂亮的手机衣着光鲜地走在校园里,心中都会浮现出山里孩子阳光下花儿般纯真的笑脸。我常常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的很难理解贫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追求高雅优越的生活,许多人凭着刻苦凭着努力从大山里走出来,走进文明,走进富足,却再也不愿踏回家乡一步,人才流失,资源匮乏,这样的循环周而复始。农民要改变,农村要改变,中国要改变,而这一点一滴的积累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积极不断的努力。
我的窗外,是北京深秋里凉爽的天,银杏叶飘落了一地璀璨。离开了美丽的云南,美丽的红河,和山里那些美丽的人们,我的心却还依然流连在那一片红土地上。红土地啊,你给了我平实真挚的体验,给了我简朴豁达的思想,给了我人生阅历中丰富的一页。我祈祷,用我最虔诚的心,祈祷你养育的人民富足安定的笑容,祈祷,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