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蓉 实习生周莉萍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激发了国内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当前“普高热”和就业难双重挤压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桂林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路子在哪里?”,围绕这一论题,近日记者走访了教育界有关人士,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令人深思。
职业教育也是“扶贫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根据一个特定岗位的要求,对人员的技能和基本的职业素质提供培训。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在提高综合国力、推动地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上的作用尤其在促进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桂林农业人口占比大,当前我市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为数不少的老百姓不富裕,这与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很大关系。据了解,我市现有数以万计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设法通过培训转移就业,今后几年每年又有进入16周岁年龄段的新生劳动力约1.3万人。这几年我市每年有初中毕业生6万多人,其中进入普通高中的3万多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约2万人,尚有上万名初中毕业生和当年未能考上高等院校的近万名普通高中毕业生作为新增劳动力存在,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学生,都需要通过掌握职业技能实现就业。
目前我市二、三产的从业人员分别在50万人和60万人以上,全市每年还有近30万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3万多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需要获得转移就业培训的机会。
“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其实质是‘扶贫教育”,桂林市政协委员、广西桂林商贸旅游技工学校副校长谭德祥指出,普通劳动力在就业前接受职业教育,己成大势所趋。桂林农村人口众多,一大批农业人口还没有脱贫,一些困难家庭,不仅小孩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家长也需要接受再教育,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使自己具备生存的劳动技能。
社会在进步,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而目前却出现这样的现象,虽然许多企业都在喊“人才饥渴”,但一些教育机构输出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却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如果学校不能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高质量的毕业生,毕业生就没有出路,从而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学校也很难生存发展。针对现状,只有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突破瓶颈,才能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把产业做大。
制约我市职教发展的“瓶颈”
庞大的“充电”大军,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职业教育培训市场。近几年来,我市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数据显示,2002年,我市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区直学校)招生总数为10475人,2003年以来呈逐年递增态势,2005年为14707人,比2004年增长了20%,一批优质职业学校招生录取时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排长队报读现象。2005年全市近万名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此外,我市十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参加的市劳动力转移万人培训基地成为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培训基地,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办学基地不断巩固和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职教资源整合后形成的大规模、高水平的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投入使用后初显了品牌效益。我市近年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职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尽管我市每年有大量新生劳动力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并找到就业岗位,但我市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总量仍然偏小,各级政府有限财力又难以支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因而远不能满足当前庞大富余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的需求。”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科长岑中尧分析了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据了解,我市现有民办高等职业学院1所,中职学校68所(其中公办学校33所,民办学校35所),职业教育初具规模,但是优质资源少、分布不均、知名度低、无品牌效应。传统观念中“重普轻职”现象依然存在,发展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制度环境、体制结构、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要求,一些地方忽视职业教育的思想比较严重(目前我市还有四所县办中职学校不合格,还有两个县的在校生规模不到200人);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职教发展相对滞后,办学资源没有完全盘活;分散办学、重复办学、职业学校缺乏有效统筹整合;多数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实习实训设施严重缺乏,不少学校办学无特色;职业教育师资素质总体偏低,专业教师缺乏;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等等,都是制约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校企联姻产业化办学
应该看到,当前我市发展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自治区《振兴职业教育九大工程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出台,足以表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呈现技能型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广西得到广东地区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辐射,我市高新产业开发区、苏桥工业园区等建设也将呈现对高素质劳动力大量需求的良好势头,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市二产、三产都要增加数万工作岗位。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全区服务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将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应有明确的职业指向,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训练其职业能力为主要职责。”采访中,谭德祥、岑中尧都表明了这样的观点。
在当前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职业学校发展资金问题,如何实现学校培训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相对接?
目前桂林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子已经明确,就是要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放开市场,大胆探索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按照“龙头带动,市场运作,城乡联办,校企合作,扩大规模”的原则,以骨干学校为龙头,以特色专业为纽带,以人才培养模式、规格相一致为目标,以校企“订单办学”为途径,吸纳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业内人士还指出,职业教育应当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学校如同加工厂,学生是主要生产原料之一,毕业生是产品,他们之间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职业学校还要体现地方特色,专业设置也要因地制宜,面向城镇就业可根据城镇就业的形势和行业特点设置专业、与行业联合办学,增强岗位针对性,面向农村培养的人才则要根据农村的地域和产业要求,按当地产业化的水平设置专业。职业学校要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养,要在师资、教材和实验实习场地及设施建设上下足功夫,进一步加强“双师型”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示范、育人、服务功能。当前,还要重视对高级技师人才的培养,学校应调整培养目标,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科、专业的技术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