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1年春,副省长汪毅夫在回答记者关于其曾祖、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的提问时说:“宝岛沦日后,曾祖父不愿为亡国奴,携眷内渡,寄籍闽南。”但在当时,汪进士墓地仍是后人寻觅的谜团。
日前,根据年长者的现场指认,龙海市九湖镇林前村查明了汪春源坟墓所在地点,还找到了保存于村民郑顺明家中的墓碑。这一考古发现,使我们有机会走近百年前那个精忠报国义不臣虏的书生。林前村果园内汪春源墓地
汪春源曾孙汪一凡前往郑顺明家中察看墓碑
断成两截的汪春源墓碑
漳州市区振成巷“进士第”
“公车上书”第一人
在晚清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海峡两岸同仇敌忾泣血保台的时代舞台上,汪春源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重要角色。
汪春源,号杏泉,晚年自号柳塘,台湾安平人,1886年由曾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选入海东书院,和诗人丘逢甲、许南英(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之父)等人同窗攻读,一同加入海东吟社把酒赋诗,这一年他才16岁。1888年,他和爱国诗人丘逢甲到福州赶举,同榜高中。
1895年春,25岁的汪春源赴京赶考。风华正茂、踔厉风发的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士之位是唾手可得的。然而,4月17日,清朝特命全权代表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乙未割台,举国震惊,在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4月28日,汪春源、罗秀蕙、黄宗鼎联合任户部主事的台湾进士叶题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等,联名向都察院上书,强调台湾为东南门户,“无台地则不特沿海七省岌岌可危,即京畿亦不能高枕。”割让宝岛,台民“如赤子之失慈母,悲惨曷及”;“台民终不免一死,然死有隐痛”。他们发出400万台湾百姓誓死抗日、保家卫国的心声:“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这份奏书震动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他在《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中写道,台湾举子垂涕而请命”的义举使他看到“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竹庵会议,以一昼二夜草为万言书,请拒和、变法、迁都三者。”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
因为汪春源在历史关头的特殊作用,《台湾三部曲》作者阎延文博士称其为“公车上书”第一人。
台岛最后一位进士
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汪春源和许多耻为倭臣的仁人志士,选择了回到海峡对岸的福建,寄籍龙溪县。
黯然内渡后,汪春源依然怀着儒生安邦定国的梦想,一次次参加殿试。对他而言,学而优则仕,达而济天下,是对台湾的呼唤和无法解脱的责任。1898年,汪春源再次殿试,正赶上戊戌变法,愿望未能实现;1900年,他本来可以列名为辛丑恩科的进士,但八国联军的入侵再次击碎了他的读书救国梦想,最高殿试机构北京贡院被烧毁,辛丑恩科改在1903年举行。
等待了漫长的三年,经历了无数坎坷、磨砺和悲怆,汪春源终于成为癸卯科三甲第120名进士。此时,台湾陷落已经整整八年了。
当时,清廷害怕激怒日本殖民者,不准台湾举子据实书写籍贯。但在汪春源的血液中,台湾永远是中国的土地,自己永远是中国台湾的读书人。在填写“亲供”(相当于现在的报名表)时,他仍然堂堂正正地填上了:中国台湾省安平县人。当他写下这几个字时,个人的科举史就成了台湾的历史,他成为清代台湾最后一位进士。至今,北京国子监的明清进士碑上,还有汪春源的姓名事迹拓片。
当时,内渡台籍才子常站在海滨眺望台湾,吟诗作赋,抒发故土情怀。林尔嘉在鼓浪屿菽庄花园内设立了“菽庄吟社”,施士洁、汪春源、许南英等常在园内流连写诗,汪春源著有《柳塘诗文集》,可惜至今未能找到。
在江西当过四地知县
汪春源考中进士后,其官宦生涯都发生在江西。第一个职位是乡试的同考官,后历任宜春、建昌、安义、安仁知县。
江西宜春市史志办鲍焱曾循着汪春源《自述》的踪迹,查找了大量地方和民间文献,发现汪春源每为官一任,即造福一方。
鸦片给中国带来了极大危害。1906年,光绪皇帝批准下发了政务处提出的《禁烟章程十条》,1907年清政府在新定的《新刑律》中确定了鸦片烟罪。这期间,汪春源在江西成立了安义县戒烟善会。每次下乡,他都轻车简从,自备伙食,禁绝烟赌。
当时,各地常发生外国教会与本地民众冲突的教案,西方列强往往借题发挥,干预我国内政。汪春源于1904-1907年在建昌知县任上,也面对“教案迭出”的问题,他都能妥善处理。他在《自述》中写道:“该邑教案迭出。又与教士樊体爱开诚布公,迅速断结,民教相安。”
汪春源堪称办案高手。鲍焱曾征集到一本光绪末年宜春县讼师秘本。从书中所载汪春源的办案批语中,可读出他明查秋毫的心声。如在“索诈碎抢”案中批注:“物必腐而后虫生,该僧住持慈化寺如果恪守清规,毫不非为,罗才森纵非善良安能平空索诈,纠党殴抡,其中显有隐匿别情。”在“预奉存防”案中批注:男女婚姻全凭庚帖媒证,氏孙珠牙虽经李行茂面许女妻之,既未行聘纳采,何致遂收氏孙姓名入伊家乘,且近既因事挟葛,彼此不愿联姻,曾经中保处明,前言作为罢论,何致尚虑有他。”
安息龙海市林前山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汪春源离开江西官场回到漳州,后以教书为业(厦大老教授叶国庆就出自其门下);其子汪受田曾任《漳州日报》主笔,是闽南地区知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1923年,汪春源病逝后,其后人在距离市区10几公里远的龙海九湖林前村买下一座山,作为他的安葬地,并委托林前村民汪水南照看坟墓。汪春源的后人迄今还记得,从前汪水南常会到位于市区振成巷的“进士第”,带去土法酿制的蔗糖。
后来因发生了泥石流,村庄不复存在,汪姓都分散到附近居住,目前只有汪水南的后代仍在林前村,但对前尘旧事并不了解。
时过境迁,墓碑不知在什么时候丢失,墓地方位变得难以确定。
汪春源后人曾多方寻找,林前村村民郑清江等人也热心地提供帮助。不久前,根据年长老者的现场指认,终于查明汪进士墓所在地。但由于林前村在明朝也出过一位进士汪凯,因此仍不能确定该墓主人就是汪春源。村委会闻讯后极为重视,发动群众上下求索,在郑顺明家屋后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墓碑,为解开历史之谜提供了实物证据。
几天前,汪春源曾孙、厦大会计系副教授汪一凡实地考察位于果园内的墓地。他抚摸着断成两截、右上角缺失的墓碑,激动地对记者表示:“找到这块墓碑,就可以确定这是曾祖父的安息之地了。”文/图刘丽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