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一个砖头能砸到俩教授、仨博士”的海淀中关村地区,图书城的兴衰有着极其丰富的含义。上世纪90年代,“乌泱乌泱”的各路人马涌到海淀图书城吸取“精神食粮”。如今书城风光不再,面临着生存的挑战。不过根据市商务局的规划,海淀图书城经过升级改造后将成为北京10条特色商业街之一,预计明年初将完成最终的工程,届时海图将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北京主打文化特色的又一道风景线。
现状:近半书店已搬空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曾经的“购书天堂”海淀图书城,这条200米长的街道上散落着女生饰品店、服装店、手机店、眼镜店,还有各种小商贩在兜售糖炒栗子、爆米花、烤肠。由于在装修改造,各大书店都被隐藏在了绿色的幕布中,虽然都在正常营业,但丝毫感觉不到昔日“中国书城”的风采。
记者走进昊海楼,凌乱的感觉迎面而来,从一楼逛到三楼,发现有不少小书店都已“卷铺盖走人”大门紧锁;有的正在“搬家”,散落了一地的垃圾和纸箱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玻璃门上贴着的招租转租广告随处可见。那些仍在经营的书店也都纷纷打出了“各种图书三折起”的招牌,不过书店里的顾客却稀稀拉拉,不少摊主无聊地趴着睡觉。“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一位书店的老板打着哈欠告诉记者,“今天是周末也不见人多,我们现在就靠着学生、考研的人撑着。”记者看到整个图书城的确成了“考试城”,当下流行的时尚书籍几乎一本都看不到,基本每家店都在卖各种考研、自考、英语、公务员考试等书籍。
竞争:夹缝中生存
如果说海淀图书城“在夹缝中生存”,一点也不夸张。今年7月15日,与书城一步之遥的第三极书局盛大开业。这个极富现代创意的建筑打出的口号是“北京首家文化主题商场”。整个第三极书局位于“第三极”的五至八层,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一个具有30万种图书、5万种音像的全品种书店。记者看到,第三极的人明显多于图书城,很多年轻人坐在椅子上仔细翻阅各种新书,书局还向消费者免费提供纸笔供他们“抄书”。
而与海淀图书城相隔一条马路的中关村图书大厦也是人头攒动,图书大厦向来以学术类书籍的品种和质量取胜,优良的购书环境同样吸引了高校周边众多的“书虫”。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9月,图书大厦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个亿。
在今年7月第三极开张时,两大书店都打出7.5折来吸引消费者,连天津、河北的爱书者都趁周末坐火车进京采购,可是在这次书虫的狂欢中,海图却属于“被遗忘的角落”。
变革:“整容”后将错位经营
“海图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街南牌楼上的‘中国海淀图书城’七个字还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为了让这条街重新焕发生机,海淀区政府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指导书城特色商业街进行改造。”海淀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图书城的几个标志性建筑进行外立面装修,根据规划,将重拾老北京灰砖墙的做法,以各种花砖拼接的方式形成镂空的灰墙,让人行走在此,有一种进入书香门第宅院的感觉。尽管海图花大力气为自己“整容”,不过面对强大的“左邻右舍”,海图还得打出自己的特色才能生存经营。“餐饮店一扎堆儿都能火,但书城却不好说,我觉得海图改造完成后,还得错位经营。”一位图书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个观点和海淀区政府也不谋而合,据介绍,改造完工的海图将会主打特色图书和专业图书,比如继续经营考试用书,同时引进专业出版社的图书,“让那些不好找的图书都能在海图找到。”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图将继续保留原有的特色,比如中国书店的旧书廊,雪琴书画社的古玩字画等,营造出一种比较厚重的文化感。
发展:打造新型城市约会地
据了解,整个海淀图书城的改造工程东起彩和坊路、西至苏州街、南起海淀大街、北至四环路,共4.97公顷。改造项目包括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内建筑物外立面装修、市政工程改造、室外建筑、道路铺装、园林绿化、夜景照明等。其实早在去年,以海淀图书城为中心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就已成立。借助创意产业蓬勃兴起的浪潮,还将考虑引进特色酒吧、茶吧等文化休闲类商业和文化产品类商业,从而使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的品质全面提升。重装后的海淀图书城将成为中关村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消费、创意产业聚集的中心区,最终形成图书、教育、健身、时尚、餐饮多业态组合的新型城市约会地。 本报记者邵泽慧文并图J049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