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日的十八甫熙熙攘攘,商业十分发达。
记者手记 行走在十八甫之间
在广州,提起十八甫,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啥?可以逛街,买东西、吃东西啊。这是极大多数人的回答。确实现在的十八甫,尤其是像上下九步行街这类,对于人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至于十八甫为什么叫十八甫?十八甫里究竟蕴藏着些什么?我想已经没有太多人去关心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一切都会越来越简单化,只要提供最需要的,其它不太需要的也就不用太去关心了。
今日的十八甫熙熙攘攘,商业十分发达。
为了这篇史记,我翻阅了众多的资料,脑子慢慢的,理不清头绪,于是想着这不是写十八甫吗?干脆就去十八甫走走吧,也许身临其境,脑子会清醒一些。搭上了公车,来到荔湾老区,我也不知道我究竟在不在十八甫区域内,反正我是没去上下九的,只知道在老西关的城区,反正这里的小街小巷基本都差不多啦。走在窄窄的道路上,头顶是浓浓的绿荫,道路两旁是旧旧的房子,偶尔还能看到一两处残破的西关大屋,那曾经是巨商富贾的住所,如今却已凋败如斯,真是让人顿生感慨,不过心情总还是静静的,尤其是秋日的阳光从树丛中透出来,打在脸上,一股淡淡的温暖,真是非常的舒服。在新城区,每天面对着宽阔的马路、奔跑的汽车、高高的大楼,一切都在按照规律进行着,感觉自己都没什么感觉了,只知道有些疲惫。
史迹简介 变化的十八甫地理
西关最早的商业聚落是在宋代的绣衣坊(今下九路),至明代随着开凿大观河发展成为城西的主要商业街圩,并逐步扩展为十八个“甫”。即沿西濠和大观河而兴建的街圩。“十八甫”计由西濠金字湾西侧第一津开始,向南成为二、三、四、五、六、七、八甫,转西至下西关是九、十、十一甫,再转东向南为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甫,再向南转向西为十七、十八甫。
十八个“甫”,现已改变很大,但其遗址、旧地仍不难寻觅。至今区内仍以甫为街名的尚有不少,著名的商业街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十八甫,均是古代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十八甫街的旧址。现在的十一甫新街、十二甫西街、十三甫、十五甫正街、十五甫一巷、十五甫三巷、十六甫大街和北街、十七甫北街等街名都与遗址有关。
史迹形成 十八甫通向世界之窗
清朝政府对西方各国基本上采取闭关政策,即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其目的是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在沿海各地“滋扰生事”,所以也要对外商加以种种的限制。清朝的闭关自守,最突出的表现是在乾隆、嘉庆时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于英国等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传谕外国商人,从这年开始,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不得再往厦门、宁波等地。从此,清政府又制定了很多限制外商的禁例,如外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自由出入等等。
大事记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 正月朔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史称后金),以今年为天命元年。
1618年 四月,金帝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
1619年 春夏间,明、金战于萨尔浒、尚间崖、裴芬山、阿布达里纲等处,明军大败。六月,明帝命熊廷弼攻略辽东。
1620年 七月,明神宗死。朱常洛(光宗)即位,八月,光宗病,服鸿胪寺丞李可灼所进红丸药,随即暴毙。于是,廷臣大哗,这就是所谓“红丸案”。朱由校(熹宗)即位。
1625年 金国初以辽阳为都,称东京;今年三月,迁都沈阳,后称盛京。八月,明帝杀熊廷弼。
1626年 正月,金帝亲征宁远,明将袁崇焕力御退之。随后,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八月,努尔哈赤(太祖)死,第八子皇太极(太宗)即位,改年号为天聪。
历史变迁 斗转星移十八甫
广州的历史虽然已历经几千年历史,但是真正以现在的陆地区域呈现给人们的才不过几百年历史。宋朝时,广州城的陆地面积还是很小,西边和南边全是海水,当时珠江也很宽阔,有“小海”之称,而那时的十八甫基本还无踪迹可寻。明朝随着珠江的日益狭窄和广州陆地向西南扩展,对外贸易中心转移到城外的西关。
从十三行到十八甫
明永乐四年(1406年),根据我国自古以来“化外人法不当城居”的惯例,在广州十八甫设立怀远驿,建屋一百二十间以供外商居住,从此西关南部即成为中外商人从事贸易活动及聚居之地,十八甫的经济地位才真正凸现出来。清代江岸继续南移,由于航运的关系,清政府在十八甫的南面设立十三行,及至清末十三行衰落,十八甫又再度繁荣起来,不过这一次不再与航运有多大关系了。现在的十三行已经不存在了,十八甫却依旧焕发着光辉,不过现在的十八甫与曾经的十八甫也有着不小的变迁。
今天看来,十八甫的变迁最大的是十四、十五、十六甫的消失和十五甫正街、十六甫新街的出现。
十五、十六甫的形成
十四甫的消失:沿大观河南岸的十四甫明末开河后是繁荣地区,为明末广州出现柳波涌的航道,货船衔尾而进出。十四甫码头当时为繁荣地带,有青云桥沟通第八甫。其后(万历年间)塞河,仍留十四甫码头,作为货船运终点,在西濠十四甫水脚地名至今仍存,而甫名渐没。
十五、十六甫的搬迁:因为一次大火的原因,两甫的商民集资在淡市郊区上西关再建街区,并把十六甫改名为十六甫新街、十五甫改名为十五甫正街以示区别过去的甫地。
火烧十五甫、十六甫在《粤小记》中记载道:“道光壬年九月十八日,会城西关火,三昼夜始熄,毁民舍万七千六百余间,西至西宁堡(今杉栏西),南至佛山渡口鬼驿尾(即怀远驿南河边),东至回澜桥,北至第八甫。男女民夷焚死百余。”
昔日十五甫、十六甫是在十四甫濠边向南转街道上,根据同治《南海县志》附图,即由濠边十四甫转南为十五甫、十六甫,连十七甫。今天十五甫的故址为装帽街北地,在《南海县志》地图上这是条直街,而现在曲曲折折已不像当时的街道。当日的十六甫也并非全部烧毁,其中的浆栏街如今仍还属于十六甫。第[1][2][3]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