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堆路面市政设施止步村外“村民”覆盖大半个中国
城中村城市边界的“补丁”
调查背景
乡村的气息在这里被抽离,而都市的情调依然徘徊在街的那一边。
在北京四环与五环之间的112个行政村里,有97个容纳着超过一万的流动人口。2006年的最后一个月,北京今年整治80个“城中村”的工作进入扫尾阶段。
“城中村”
“城中村”是指城市规划区内环境脏乱、需集中进行整治的地区,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原有开发、建设项目没有实施或甩项;二是行政村,已经被城市建筑所包围,但村中居民仍为农业户籍。
地理:城市“对面”
11月的最后一天,朝阳区十八里店村。向东穿过十八里店北桥,就仿佛看见了城市的“边界”。
柏油路南侧,一字排开的汽修小店用机器的喧哗勉强制造出了一点热闹的气氛。走进店铺后面的村落,空气有些凝固。村子靠近京津城际铁路工地的地方已经拆掉了一部分,至于其他地方会不会拆,村民们谁也说不准。一条十几米宽的“河”从村子中间穿过,浑浊粘稠的灰色河水刚刚漫过水底的淤泥。“河”两岸的村民“早起一开门就是条臭沟”。“河”边,一个老人正哆哆嗦嗦地用缠着铁丝的竿子在泥水里划来划去,捞垃圾。
实际上,如果排除这条“河”的因素,十八里店村已经算是记者看到的居住环境最好的“城中村”了。毕竟,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建制村,有还算整齐的民房和柏油石子路面。
而在海淀区四季青桥南面的营会寺,同样有一片藏在汽修店背后的“村庄”,500户左右的规模不过是十八里店村的十分之一。马路对面的爱家家居和附近的欧尚超市为这里聚拢了不少人气。
菜叶、煤渣、剩饭……各种生活垃圾直接堆在路面上,即使在寒风凛冽的冬季依然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走惯了社区便道的人不得不格外小心脚下。
和营会寺类似的是丰台区草桥集贸市场东边,一片许多村里人也不能确定名字的民房像是一块城市的“补丁”。这个“城中村”一面临街,另外三面全都被24层的玺萌鹏苑等新建住宅小区包围。
一米多高的砖墙隔开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墙那边的小区,私家车畅行无阻;而墙这边的“村”子,人们在自家房边用石灰和石棉瓦搭建着简易小屋和煤棚,小巷最窄处甚至不能同时通过两辆自行车。
水、电、燃气、供暖……各种市政设施大多止步于村落之外,居民们只好自行解决。走在小巷里,错综复杂的电线在人们头顶交错,伸手就可以碰到。而一个个烟囱从家家户户的墙壁上探出头来,“生机盎然”地吐着白烟。每一面墙上都贴着派出所的宣传单:谨防煤气中毒。
一项针对北京“城中村”住户和流动人口的调查显示,“改善居住环境”是海淀、朝阳、丰台三区“城中村”最突出的一项问题。接受调查的本地居民中,35.7%的人对居住环境的评价是“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其中,农村户籍的调查对象满意度更低。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