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去哪里?
如今,厢白旗桥北的民房大半都已拆除,孙瑛的小店是最后一间营业的店铺。她已经在西三旗的建材城找好了新的店面,租金比现在贵了不少,一年下来要四五万。
从江苏来到北京,最不适应的是干燥的气候。入冬不久,孙瑛的手背就已经开始皲裂,"护手霜差不多一个月就得使一瓶,还是裂,以前在家可不这样。"
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孙瑛每个星期至少去浴室洗三次澡,一次才两块钱。到了北京,去一次浴室要10块钱,加上上次丢了手机,现在她差不多半个月才去一趟。
以前在家的时候,大家都是开着店门做生意,在北京都是关着店门做生意……说起"以前在家的时候",孙瑛把目光移向了窗外。阳光下,通往中关村北大街的路上车水马龙。
在老家好还是在北京好?听到这个问题,小卖店的刘老板和孙瑛一样,有些不好意思地低头一笑。"在家里做不成生意啊。"刘老板的固始老家在豫皖两省的交界处,这几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没有消费者,你卖东西也没人买。"刘老板说,固始一个县,在外面打工的就有20多万人。"在北京卖东西踏实,这儿的人不欠账。"刘老板的手下意识地抚了一下柜台。玻璃板下贴着一张红色水笔写的字条:本店不欠账。
调查显示,外来人口中支持"城中村"拆迁的只有10.4%。在各种整治方式中是支持率最低的,即使居住村被拆迁,也有45%以上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会离开。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42.5%的本地居民都支持拆迁,是各种整治方式中支持率最高的。
王阿姨家离刘老板的小卖店不远,她就坚决支持拆迁。恶劣的居住环境长期"没人管",如果拆迁,他们就可以"上楼"了。王阿姨已经到一街之隔的金雅园小区看过,那里的沙盘上,他们的营会村是四栋房。"早就说要拆,一直没动静,估计拆不了。"
不过,支持拆迁的本地居民也并非全无疑虑。十八里店村的村民自己有个小算盘,据说拆迁补的钱一平方米1800,可是买房子的一平方米要2300,万一买不起怎么办?
年初的时候,营会寺"村"里贴了通知,说今年11月份要拆迁,可11月过完,也没有任何拆迁的迹象。
那要是真的拆了怎么办?
无论是"城中村"的未来还是自己的未来,在刘老板心里都一样模糊。
感谢北京市社科院提供相关调查数据和成果。 策划:辛宏
采写:张芬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