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天生不会喝酒,极少出现在酒桌上和应酬场合。
他,三句不离“老酒”,诗书文章,处处有酒意。
人生就是有这样的奇妙际遇:既非出身酿酒世家,又不擅饮酒的人,率领着一家年销售额超过18亿元的酒业集团和中国黄酒业第一家上市企业,将一面黄酒行业的大旗舞得猎猎生风。
傅建伟,执中国黄酒业牛耳的浙江绍兴黄酒集团董事长,从“国宴专用”的古越龙山、创立于1664年的沈永和,到传说动人的中国驰名商标“女儿红”和鉴湖,众多黄酒业的响亮品牌都在其麾下。
不善酿不善饮,但毕竟是绍兴人
1998年,绍兴市领导“点将”让对酒“完全无知”的傅建伟到了绍兴黄酒集团。此前,他一直从事化工、轻纺行业。虽然不懂酒也不嗜酒,但傅建伟毕竟是绍兴人,小时候在舅舅做酒时帮过忙添过乱,也有过为解渴而豪饮后醉卧酒缸边害得家人四处寻找的趣事。
傅建伟走进黄酒集团的那个春天,正是黄酒销售持续下滑、企业人心浮动的时期,他的使命是抓销售。在车间里转悠琢磨了几天,营销会上,他拎着5万元现金要求和各分公司经理一起进行“风险抵押”,销售指标完成有奖,完不成抵押金充公。
那时的绍兴黄酒业还带着不少传统行业的保守低调思想和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坐商”习惯,缺少营销积极性。傅建伟的破釜沉舟之举很快见效,他也由此得出结论:绍兴酒业要走出小打小闹局面,最需要观念上的“突破重围”。
一次次突破传统观念之举,“酝酿”出的是整个黄酒业的变革。集团独家发起组建的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上市,成了“黄酒第一股”。通过一系列兼并收购,生产能力从2.5万千升变为11万千升,成了行业“老大”;集团推动并参与制定了黄酒业的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绍兴酒”成了第一个“国家原产地保护”的对象;也是古越龙山带头,将黄酒的营销网络撒遍全国,原来大家认定的长三角“地域性产品”,如今北上西去,连西藏人都能喝到。
酿酒离不开品酒师和“酒头脑”,酿酒业要做大做强,最需要的是既敬重传统、又有现代经营理念的管理者。傅建伟无疑正是其中之一。
说酒写酒,为的是打造“文化酒”
“黄酒是中国独有的酒种,堪称国粹。酒性柔和温润,醇香绵厚,饮时忌狂饮滥喝,要温饮慢呷,这些都与中庸调和的儒家思想恰相吻合。”傅建伟不嗜酒,却爱说酒,能将黄酒的源流、品质、趣闻轶事、社会和科学价值,以及蕴藏其中的东方哲学根基说得清晰透彻。和他聊天,像是上了一堂酒文化的专业课。
不光是说,他更爱写。在专业杂志上开专栏,企业杂志上期期写卷首语,出国考察也留下几万字的游记感触,不久前刚出了一本新书《沉醉绍兴酒》。
他写诗填词,内容多半牵涉着酒——绍兴黄酒,黄酒集团每遇难关,每有成就,他总会将自己的决心与激情形诸笔端。但那旷达夸张的用语底下仍是一板一眼的方正、认真,透露着一位工科出身的管理者的气质和宣传企业、产品和传扬酒文化的自觉责任感——
“琼瑶玉浆自高手,心愿坛中酒。谁言佳酿只须眉,蕴含千情,尽在心醉时”,写的是女儿红;“环城河边八景少。黄酒城址,玉带绿水绕”,是为中国黄酒城规划通过评审而作;“吆喝请‘汉武’,形显央视处。把酒共留春,也教酒泽人”,是今年1月古越龙山酒在20天内销售额突破1亿元时激动而作。
让他沉醉的,其实在酒底与酒外
生活里,傅建伟也一样方方正正。不出差时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6点半准时下班回家吃饭,极少应酬。早晚按时锻炼、散步、读书,每周一次去陪年迈的母亲说说话。生活得简单平和,让人很难想象,他每一次顶着压力做出打破传统的发展决策时的果敢和强硬;更看不出,当年为跑项目,他在京城骑着自行车奔波数十公里时的吃苦耐劳。
傅建伟说,绍兴酒是“水的形态,火的性格”,爱喝黄酒的绍兴人也一样,平时务实精明,甚至小气,而一旦天下有事,却能看到他们激情、硬朗的一面。这位不喝酒的绍兴人,让他长久微醺乃至沉醉的,不是酒,而是酒底沉淀的文化和绍兴酒的产业壮大。
2006年,全国黄酒市场消费量将达1800万吨,绍兴黄酒集团年销售额预计过18亿元,市场一片红火。但对于傅建伟,要做黄酒中的“茅台”、让黄酒走向世界的计划,恐怕刚刚开头。
要不,他就不会投资4亿多元建设一座集黄酒生产工艺、酒文化演变和产品展示为一体的中国黄酒城和黄酒博物馆,也不会因“古越龙山”加入了国际知名的卡慕免税店网络而那样大受鼓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