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商业环境的熏陶下,很多大学毕业生已经有了比较强烈的自主创业意识,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不得不先为别人打工,积累经验,但很可能因此而错过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华南农业大学收获了一金一银。 近日,记者走访了获得金奖的大学生团队。其中的两名成员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参赛让他们学到了很多有用的创业技能,使他们获益终生。其指导老师张光辉教授认为,对那些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及早进行创业技能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参赛犹如亲身经历一次创业
果树种植中大量使用农药,导致水果农药残留,既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又影响了销量。用从微生物中提取的降解酶制成酶制剂,在驱除农药残留的同时,又不产生二次污染。如果将此科研成果推向市场,进行规模化生产,有望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由谢小蓉、张小英、刘奋基、贺建勇4名华南农业大学学生组成的团队,就是靠这样一本《“绿尔康”农药残留生物降解剂创业计划书》,获得了大赛评委们的青睐。
但金奖不是那么好拿的,大赛要求每一组参赛选手提交成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创业计划书,并且经受严苛的答辩。从去年10月开始准备,直到正式参赛,4名大学生倾注了整整一年的心血。在这一年里,计划书从三四页扩充到100多页,再精简到几十页。来自资环学院的食品安全生产与监控专业研究生张小英说得好:“参加这样的比赛,犹如经历了一次亲身创业。”
最初,尽管团队成员对企业管理、生产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耳熟能详,说起来也头头是道,可对于如何把理论实际化,将一步步的实操过程清楚地写进计划书,又要具有可行性等等,却是全无头绪。
比如说给产品定价,原来他们以为很简单,想定多少就定多少。可向学校管理学教授一打听,才发现复杂程度远超他们想象,得考虑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市场状况、设备在使用中的折旧情况、厂房水电等价格、生产人员报酬等复杂因素,才能进行合理的成本定价评估;而这些因素又涉及到其他更多更复杂的因素,需经过缜密计算才能得到准确数字。
“还有,产品的市场需求,如何寻找代理商,企业登记中的法律问题,如何进行资产评估,与人签订合同达成合作的步骤等等,都是必须考虑,并且在计划中详细论证的问题。”信息学院学土地资源管理的刘奋基说,他们还托人到全省各地进行实际的市场调查,向每一位教授企业经营相关知识的专业老师请教,找来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来学,还进行一次次模拟答辩……“写这样一本计划书是无法闭门造车的,所以花了一年时间。”
大学要让学生“懂”创业
《“绿尔康”农药残留生物降解剂创业计划书》在比赛中大获成功,答辩结束后,一位从事风险投资的上海专家主动留下名片和联系方式,并表示“如果你们需要投资,请第一个给我打电话”。
对此,去年开始在全校开设《创业学概论》公选课的张光辉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比赛,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锻炼和培养。参赛的成功,一方面促使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也鼓舞了学生家长,有利于扭转重知识轻实践、重成绩轻创业的社会观念。”
他介绍,西方国家从小就开设创业课,开展各种各样的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大学有专门的创业学硕士、博士学位。反观中国,教育培养的主要还是知识型人才,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但在“怎么做”上很欠缺。这源于传统文化中求稳怕冒险的社会观念,也跟国内创业教育引进和发展的时间短有关。
“大学生自主创业,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还能为其他同学创造就业机会。从短期来讲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从长远来说也是整个社会创新、进步的动力。”他认为,首先要在初、高中阶段普及创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初步的创业意识;到了大学,重点就是实践教育,训练学生创业的技能。
记者在广州地区高校了解到的情况,印证了张教授的说法。在市场经济下,当今不少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创业意愿,但毕业后直接开公司、办企业的却很少,原因就在于“不懂”。从学校学不到,只能先给人家打工,在工作中慢慢学习如何运作一个企业,等学会了再出来自己当老板。
张光辉提醒说,这样就有可能错过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如果在大学里就开展足够的创业技能培养和训练,让想创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已经胸有成竹,就能够缩短创业前期的准备时间,适时抓住市场机遇。“发现机遇的能力、对项目优势把握的能力、风险评估的能力、营销能力等等,早在学校中就都可以开始培养。”
为此,华农正着手搞一个创业俱乐部,吸收一批想创业的学生为会员,定期请企业家来讲课,组织他们参加模拟实践;并酝酿建立一个创业基金,吸收校友或社会捐款,帮助毕业生创业。“但是,要真正使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的行动在中国形成势头,还需要很多制度和政策配套。”张光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