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谚道,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争论都是名词之论。依我看,剩下的百分之十,则是隐藏在名词之论背后的意气之争。正如在家SOHO太久的男女,会有意无意地把“过客”当成“归人”一般。
这不,又一桩学术官司被提上“议程”,而双方都是学术界场面上的闻人。 昨天《北京晨报》的一篇报道说,“伪科学”一词常被提及,特别是在科技打假中作为维护正义的名称时时出现,而一些学者却在联名要求废除“伪科学”一词。一场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发起的“废除伪科学”学者签名活动刚刚结束。该活动征集到150名学者的签名支持。这场签名在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它被何祚庥等院士认为“非常荒唐”。
其实荒唐的是这件事情本身——真正荒唐的,并不在于“伪科学”该不该反,而是究竟该如何定义“科学”,如何定义“伪科学”,双方都没有事先“统一认识”再开战。这场争论,未免有点“关公战秦琼”、与风车肉搏之景况。
原报道后附了一则记者手记,已经指出宋正海和何祚庥的根本分歧之所在,即他们对“科学”一词的不同理解。宋正海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自古就有的,并非只有现代科学才是科学。而何祚庥等人则认为,“科学”是从西方传入的,必须符合国际公认的理念和规范。如此这般,当然难免出现上述尴尬局面。
实际情况也确如此言。在我看来,宋正海们是把“知识”当科学了。而其实,像相术、风水这些东西,也可以说是一种知识体系,只是并非属于“赛先生”(science)发明的知识体系。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是无法用现代逻辑证明或证伪的,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它们有一些纯工具层面上的实用价值(譬如纯粹的中医技术),不能否认它们有一套薪火相传的知识体系,但我们也确实无法判断它们是否“科学”。在这种情形下,说某些超乎于科学范畴之外的知识体系是“伪科学”,也是不无道理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不科学”的知识,是否就一定没有存在的价值?我想,对这个问题不能遽下结论。人的理性总是有限的,无论是科学主义者还是经验主义者。在日心说还没被证明,或者说还没使世人信服前,哥白尼的主张在坚信地心说的托勒密眼里,无疑是“不科学”的。因为凭托勒密有限的观察资料,无法证明“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观点。尽管日心说也只是有限真理,但是相对于地心说而言,它无疑更“科学”。
所以我认为,还是不要热衷于“伪科学”的存废之争吧。无论是科学领域之内还是科学领域之外的知识体系,只要是没构成对社会和个人的直接伤害,就应该允许它们存在下去,井水不犯河水。时间自然会大浪淘沙、去伪存真。如果真的要拿名词说事,我建议淡化“伪科学”这个概念的“锐度”,用一个不那么刺眼的中性词组去对它重新命名,譬如“非科学”“类科学”“前科学”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