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总督署西路只剩下了这样一面墙,工人说平地不是要修复,而是存放东西。永华·财满街项目已经动工,图为挖开的深坑。专家绘制的直隶总督署全图
本报驻保定记者 张娜 文/图
◎提示语
1917年,曹锟任直隶督军后,将原直隶按察使司狱署改建为曹锟公馆,取名“光园”,与直隶总督署毗邻。
经过历史的种种变故,光园早已芳华不再,而总督署西路也随着历史变迁只剩下了地基。为了修复总督署西路和光园,保定市的文物保护者不断奔走呼号。
经历了古莲花池北三景区域遭商业建筑挤占之后,总督署西路和光园的修复仍是只见有人喊,不见有人动,而两者旧址上已经开始兴建大型的商业建筑,并且开始了销售。
从“永华·财满街”开始销售、打地基以来,保定市那些致力于文物保护的专家学者以及老保定们,便开始了他们的抗争。他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停止这种以牺牲文物为代价的利益追求,让“老保定”的风貌得到很好修复。
1. 老衙门、老商栈、青砖公馆今犹在
曾经有人说:如果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那么老城区就是古城保定的一根脐带,它一端连接着城市的过去,一端通向城市的未来。
从1227年,元将张柔选址建保州城起,古城保定便在农业经济社会中延续了近800年的“大都会”角色:元为保定郡,明为保定府,清为直隶总督署治所。解放后,保定两度成为河北省省会,曾是河北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因此保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存十分丰厚。这些文物建筑,既有古代的,又有近代的,又有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纪念建筑,内涵十分丰富。
以裕华路、东大街、西大街两侧区域为主的保定市古城区,汇集了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大慈阁、钟楼、光园、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淮军公所、清河道署、清真寺、老城墙等多处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多元建筑文化特色。
淮军公所、光园等目前破旧不堪,总督署、莲池、西大街、大慈阁等历史建筑也在现代文明的夹缝中喘息。许多经历了上百年风霜洗礼的古建筑、古民居摇摇欲坠,已无力为后人遮风挡雨,更无法再现昔日的风姿……
2. 商业开发插足总督署、光园
经过历史的演绎,现在保定市的裕华路作为老城区的中心,不仅坐拥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大慈阁、钟楼、光园、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淮军公所、清河道署等多处文物古迹,商业的迅猛发展也形成了一个集各大商业企业的商业中心。
正是因此,无数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对“寸土寸金、收益丰厚”的裕华路周边觊觎已久。位于裕华路中心区域的直隶总督署和光园之间的区域,更是吸引了大批的开发单位和投资商。
目前,这一区域已经被保定市城镇房地产有限公司用建筑挡板围起。随之而起的还有“黄金商铺”和“永华·财满街”的售房处。
从光园的入口处,记者进入了施工场地。原本平整的地面上,半月间已经挖了两个五六米深的大坑。被标作“黄金商铺”的位置,位于光园主建筑的南侧,原来矗立的石柱已经被人移至窗前,随意丢倒在地上。七八台作业的拖拉机、铲车停在场地里,十几名工人还在进行着作业。
光园与直隶总督署之间,原本是一片空地,闲置了多年。一直以恢复总督署西路和光园的部分建筑的名义闲置着。现在已经被挖出了一个巨大深坑,两台大铲车还在不停地从坑中挖土,许多工人在坑底画了许多白线,据说那是施工标记。
记者在大坑的东侧看到,一个工人正在用铁锨平地面,于是满怀希望地上前搭话,结果非常失望地得到了“平地是为了存放东西,并非修复总督署”的回答。据正在作业的工人介绍,他们所进行的工程叫“光园旧址改造工程”,实际上他们只进行商业项目的建设,光园、总督署的修复他们不管。
3. 老保定的“辉煌”记忆
看到今天“破落”的光园,许多“老保定”都非常痛心;面对即将变成“黄金商铺”(一个3层高的商业建筑)的光园的“花园”,“老保定”们更加心痛:“这样一来,光园的园子将永远消失了!”
“当初,光园的大门开在裕华路上,与总督署并排而立。大门采取的是拱形门的样式,那时候人们都叫这门为‘大勺门’。大门上是金光闪闪的两个大字‘光园’,整个风格和总督署的古建筑浑然一体。大门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当时我就去过。”回忆起当年的光园,老保定李松新依然非常骄傲。
“进去以后,是个有花草树木、有亭榭、有假山的园子。甬路的两旁各有一座假山,左侧的假山被别具匠心地设计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光园主建筑正门口有一座天王星造型的设计,上面有一颗大铜球闪闪发光,北斗星的勺口正对着闪光的铜球。我觉得光园得名除了以戚继光的名为名外,它的设计处处都能体现出‘光’来。”李老认真地说道。
李老认为,光园的建筑造型是非常值得人称道的。“乍看是一层,实际是三层,这叫‘明单暗三’,二层是警卫通道,地下是密室。整个建筑里布满了机关暗道,壁灯都有警卫孔!如果有什么动静,机关一动,人就可以藏起来了!”李老对光园的内部构造也非常了解。
“当年,曹锟的光园和张作霖的帅府都是在1917年同时动工的,建成后,张作霖看到光园这么好,于是就仿照光园又建了一个小青楼,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再看我们的光园,唉!真是让人伤心啊!”李老感叹道。
记者从李老根据史料绘制的直隶总督署图上看到,直隶督署整体建筑风格受北京皇宫的影响,主体建筑大都放在南北向的轴线上,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西侧各有一路对称性辅助建筑,东路与西路的建筑格局呈对称型布局,西北角有一座花园。现在东侧的建筑基本保持完好,而西路则只剩下了一面墙。
4. 永华·财满街项目无证开盘
记者以买楼为由,走进了“永华·财满街”的售楼处,售楼员小A(化名)接待了记者。为了说服记者尽早下订金,小A极力向记者介绍财满街的优势。聊天中记者了解到,财满街项目共有商铺88套,全部为一层的建筑。为了向记者推销,小A告诉记者,因为紧邻总督署、光园,所以文物部门不允许建多层建筑,但是考虑到客户的利益,公司将B区中排的房子的层高设计为5.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客户在装修时可以自己从中间架一层地板,公司会将放梁的位置留出。这样一来,客户只需掏40平方米的价格就可以实际拥有80平方米的使用空间,最适合开餐馆了。
据了解,“永华·财满街”项目共占地2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从城镇地产开发公司的效果图上看,项目西、南、北均设有出入口,主入口设在永华路上,内设8条长短不一的商业街。
根据售楼处人员介绍,项目整体分为两个部分:地上主体1层(局部2层),是一个主经营餐饮、休闲、娱乐、购物的主题性项目,建筑风格沿用光园、总督署等建筑“灰墙黛瓦”的古风古貌;而占总建筑面积近60%的地下1层将由开发公司自营。
开发单位信心满满地宣称,“永华·财满街”是目前保定市中心首家也是惟一一家餐饮、娱乐主题性商业街,并声称“有专业人士预测说,财满街将有望成为今后古城的地标性建筑”。
当记者询问是否办齐了各种证件时,小A说:“这个我们实话实说,土地证、规划证都有了,还没有预售证。现在层高5.6米的房子只有6套了,希望你赶快过来预订。”而从他们开始售房开始,已经有一个月了。
记者在该项目的施工场地及其周围转了好几圈,都没有见到项目规划公示图。记者从保定市规划局监管处了解到,该项目的方案已经批了,但是许可证还没有发。工作人员提醒记者,在这期间购买商铺,存在的风险很大,希望记者考虑清楚之后再决定购买与否。
为了扩大影响,该项目还宣称,如今的光园繁花尽失,而“财满街”的建设将实现光园的凤凰涅槃,会将光园的辉煌延续下去;财满街的面世,将弥补与华商圈旅游商业地产的“空白点”。
5. 文物、建筑专家反对“插足”
在国家级文物直隶总督署和省级文物光园之间,搞商业地产开发,果真如开发商宣传的能够实现“涅槃”、“重生”吗?对此,多位保定市知名的文物、建筑、园林等方面的专家提出了异议,有的干脆投书本报,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位不愿署名的专家告诉记者,9月22日,保定市召开了文化大市建设会议,之后下发了《保定市关于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实施意见》。其中,对古城区的定位就是展示历史文化形象,其中直隶总督署和光园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划:“整合总督署周边环境,弘扬清代衙署文化。恢复直隶总督西路幕府院、西花厅部分建筑,扩大直隶总督署东、中、西路开放展示范围和展示内容。加快实施治理总督署西部改造建设,修缮开放光园。”
“以为这次会修总督署西路、修复光园,我激动了好一阵子。没想到却等来了打着“涅槃光园”的旗号开始兴建商业建筑财满街。莲池临裕华路建得极不协调的君悦百货已停业两三年,光园对过的总督署购物广场也多年陷入极度困难状态,占总督署和光园地方兴建商业建筑有何意义?”一位姓侯的老先生气愤地说。
河北农大园林与旅游学院教师宋起图则认为,开发商宣传的“灰墙黛瓦”并不能实现与两侧建筑风格的一致。理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布局讲究院落式布局,而该项目的地上部分却是8条开放性的商业街,而南侧紧临裕华路的是两栋大型的多层商业楼。
“任你建成后如何装修,能够做到不影响两侧文物特有的古拙、持重的形象吗?当借光园改造上马的财满街的‘宏图’实行以后,光园自身却会变得既无园(花园)又无光(光彩)了!”宋老师从园林的角度这样说道。
6. 是什么在左右老城的命运?
关于制约保定市文物保护单位生存的原因,保定市多位建筑、文物方面的专家总结了三点:
首先是文物建筑保护与现代社会结构的矛盾突出。古城区建筑格局新旧混杂、中西叠加,缺乏统一风貌。既有清末民房,又有民国时期的近代公馆;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筒子楼,还有近几十年来新建的办公楼与宿舍楼。另外,产权复杂导致利益矛盾尖锐。光园就是因为产权复杂,而阻挡了它保护、修复的进程。
其次,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建设冲突加剧。当前,文化名城保护意识淡薄,有些部门、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牺牲环境效益换取局部利益、个人政绩。有些人简单地把城市建设视为建高楼、修大道,导致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建筑在旧城大拆建中,遭到严重破坏。
再次,文物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保定市文物保管单位的相关负责人曾经告诉记者,目前保定市每年的文保经费只有50万元,这些钱连修复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够。
近20年来,保定市区一片又一片的新建筑拔地而起,而在种种形象工程进行的同时,一片又一片的文化遗迹正在这块土地上渐渐消失、湮没。这一过程中,一批著名建筑学家、文物专家多次上书呼吁,要求尽可能多地保留老城区的历史风貌、文化遗迹。虽然“好事者”的抢救和抗争的努力一直在进行,最后大都以失败告终。在这场保护文化者和追求利益者的较量中,“利益”总是最后的胜利者。
7. 文物保护者的建议与希望
“为裕华路进行准确定性”,是广大倡导文物保护者的共同观点。
河北农大园林与旅游学院教师宋起图认为,应将裕华路钟楼以西直到永华路口的两侧区域划成保定市的“历史文化一条街”。这一区域里错落分布着钟楼、天主教堂、古莲花池、总督署、光园等建筑,是保定的无价宝。在这条街里,应该讲历史、讲文化、讲社会效益,讲名城效益,这个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应属于国有,统一规划。光园是这条历史长廊中的亮点之一,应该尽量恢复当年的辉煌,绝不能进行商业开发。
宋老师还说,在这条历史文化街上,除了以上的重点文物建筑外,应主要安排有一定吸引力的高文化附加值的项目,如展览馆、科技馆、名吃店、民俗馆等,商业购物中心应放在外围。只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直接经济效益不一定比千方百计挤占文物中心地盘要差。
大家一致认为,文物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如果进行市场化运作,伤害的不仅仅是文物自身,还有人们对历史、社会、道德以及价值观的认知……在文物保护开发的资金上,这些文物保护者一直认为,条件不够,宁可推迟,绝不能盲目上马,造成既定事实,因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实在经不起来回折腾了。
其实,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的老保定,他们要求保护文物的观点与保定市主要领导的观点是一致的。在保定市文化大市建设大会上,市长于群曾经指出,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重要的生产力和发展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会后出台的《保定市关于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实施意见》中对老城区的统一规划,即可看出政府对文物、文化的重视。
1999年6月,吴良镛、贝聿铭、周干峙、张开济、华揽洪、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提出《在急速发展中更要审慎地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中认为:“北京旧城最杰出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完整的有计划的整体,因此,对北京旧城的保护也要着眼于整体”,在旧城内仅把一些地区划作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将历史文化保护简单化了”。这些专家的观点,放在保定亦然。
记者手记
老保定,一座古城的救赎
本报记者 胡印斌
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城市是一种有灵性的生命存在。或者说,从其浚池垒城开始,人群的聚集、房屋的依傍、街区的形成……在一点点的添加和丰满中,丰富着城市作为生命体的自在性和独特意韵。
我们眺望着《清明上河图》中鲜活的大都会开封,闹市的店招、隆起的桥梁,以及氤氲在所有的热闹忙碌中的盛世浮华,都是那样让人感动。这是一座正处于生活状态中的大城,疏密有致的聚集和分散中,呈现出的是生命的灵动和自在。
我们也感知着当代一些大都市的情状和脉动。这些沉浸在现代化迷幻中的庞然大物,已经不再能够容纳个体生命的自在挥发了。或者说,在当代城市的运行轨迹中,大概不大注意延续那个历经几百上千年才成长起来的文化传统。一次次的向着现代化前进的旧城改造,是一次次破坏城市自在生命的浩劫,也是一次次损耗城市生命信息的渐变过程。
我们现在所言的保定古城风貌,主要呈现为清风民韵。其代表建筑是直隶总督署、莲池书院、曹锟光园、淮军公所以及曾经大面积存在的老城民居等。这种特色是如此鲜明,以至于达到各个层面很多人的认同。保定应该接续的旧日辉煌,就是它了:在现存重点古迹基础上焕发清风民韵。
遗憾的是,曾经大面积存在、承载了保定鲜活文化的老城民居,如今大多已经灰飞烟灭。与北京胡同格局很接近的保定胡同,也遭遇了北京胡同一样的命运,甚至,其消失的速度更快、程度更彻底。
我曾经跟随一位当地画家,走访过保定那些被毁灭了的老街区。当然,更多的是从这位富有文化责任感的先生抢拍下的照片中,领略老保定老房子的神韵。画家说,老房子拆得很快,只能抢着拍些照片下来。我们的城市改造,甚至都不给画家留下从容挥墨的时间。
现在,这个古城好不容易保留下来的若干处“点状”老建筑,承载了不堪承载的光大清风民韵的历史使命。在很多冠冕堂皇的话语中,它们的作用无形中被放大了。想想看,仅凭“标本化”存在的一些建筑,如何能够完整地弘扬一座城市曾经那样辉煌的生命信息?
即便这样,现代化的无形斧锯也没有放过这些已经被挤压得很窘迫了的老建筑。本体建筑的被侵占、周边环境的被破坏,使得这里已经成为商业力量肆意奔驰的秀场。而且,这样的商业秀还毫不意外地打着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店招。
类似总督署西路这样的商业开发,也不是第一次了,此前的古莲花池北三景区域已遭商业建筑挤占。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能够一再发生?如此频频开发、频频破坏文化环境的行为为什么得不到制止?古城保定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我们并不是绝对反对城市的新旧交替,我们更没有对城市商业繁荣抱有绝对的敌视,恰恰相反,《清明上河图》中宋城开封最大的魅力正在于其无比繁荣的城市生活。我们只是希望,接续一个城市绵延千载的生命信息,让今天的人们通达地生活着。
当然,从城市的历史演进来看,古建筑以及周边风貌的存废,确实也是接续或断裂城市传统的重大难题。我们已经拆掉了这个城市大部分的固体存在、我们正在建造一个崭新的存在,新与旧之间,我们不应该进退失据。
从这个意义上讲,保定总督署、光园周边环境遭破坏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蓝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