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养殖
劳动力转移
构建助农增收“铁三角”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粮食生产。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水平低,抗灾能力差,是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针对致贫原因,黑龙江省推行集种植、养殖和劳动力转移三位一体的助农增收“铁三角”,实际做法是:每个贫困户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扶持其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并培训转移一个劳动力。
打造扶贫开发产业链。黑龙江省扶贫办扶持的甘南县鑫鹏牧业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销售过亿元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该公司把企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创立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扶贫养殖模式:公司提供仔猪、饲料、防疫灭病、技术服务和统一收购,并且补贴每个贫困户建设猪舍费用1000元。贫困户饲养三个月后交回,公司以每头50元的劳务费支付给农户。尝到甜头的甘南县中四村贫困户郭玉华说:“也就是说农户稳赚不赔,风险由公司承担,我们养猪的积极性能不高吗!”2005年,该公司直接带动贫困农户3807户,户均增收l.51万元,人均增收4002元,基本实现了脱贫致富。
今年的生猪销售价格跌幅很大,公司会不会把损失转嫁到农户身上?董事长陈树霖说:“不会的,这样会伤农的。因为贫困户是公司的‘第一生产车间’,是公司发展的根基。”虽然近期亏损较大,只要根基不乱,等到市场行情好转了,公司会赚回来的。“我认为,只有贫困农民通过养猪致富了,企业才能发展,这是双赢。”
产业化扶贫是带动贫困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省扶贫办主任陈华说,“通过对贫困户农民上岗培训或专业技术培训,最终目的是提高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
围绕优势产业建好龙头,围绕龙头建好基地,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牵动效应。目前,黑龙江省依安县的瑞雪糖业、奈伦淀粉、青冈县的龙凤玉米加工企业、瑞雪糖业、杜尔伯特蒙族自治县的伊利乳业公司等一批产销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对于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发挥了重大作用。
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黑龙江省副省长申立国认为,积极开展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贫困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是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对于贫困户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黑龙江省大胆尝试“政府花钱买服务”。齐齐哈尔市职教中心和市扶贫办联合办学,创办职教“宏志班”,为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初中、高中适龄学生提供系统学习专业技能。培训的学生稳定就业后,市扶贫办按每人1000元培训经费支付给学校。校长赵兴国说:“要做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难度不小。”因为贫困家庭的学员,有不少是以前未能升学、闲散在家的高中毕业生,这就逼的我们要花大力气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在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的原则下,还要强化基础培训、技能培训。
付出的努力终见回报,让赵兴国欣慰不已。7月初,大连魅梦制衣有限公司、北京慧根保健有限公司和苏州冠鑫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负责人就纷纷来到职教中心“要人”,迎接该校“宏志班”学员到企业上班。“去年进厂的宏志班学员表现都很好,已有两人走上了管理岗位,企业非常欢迎他们。”大连魅梦制衣有限公司的王经理表示。
扶贫办首先和师质力量雄厚、优秀的培训学校和基地加强合作,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力争做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稳定就业一人,保证经过培训的贫困户劳动力充分就业。陈华说:“见到成效后,我们再支付培训经费。”其次,大力扶持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引导龙头企业和贫苦户捆绑发展,通过“借力”,实现贫困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增加培训资金投入,力争用2―3年的时间,确保所有贫困户每户都有一名以上劳动力外出就业,实现增收、脱贫、致富。
整合资源
集中投入
“集中优势兵力”主攻贫困村
牙发黄,地发白,看电视,青冈台”,这是以前胜利村的真实写照。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仅为362元,村集体负债417万元。
像胜利村这样的扶贫开发重点村,2002年黑龙江省前两批共确定了1032个集中扶持。为了保证扶持一村、脱贫一村目标的实现,黑龙江省整合各类专项扶贫资金和社会扶贫资源,“集中优势兵力”加大对重点村的投入,为扶贫开发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黑龙江省捆绑三项扶贫资金,集中投向重点村,按照“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四年来,该省对1032个重点村的直接投入达16.4亿元,平均每村投入158.75万元;同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与财政扶贫资金匹配扶持到户增收项目,以优惠利率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并且积极组织中、省直和市、县机关对重点村实施帮扶。通过整合扶贫资源,对第一批500个重点村的直接投入达到7.23亿元。
扶持重点村的时间为两年。第一年对重点解决增收难、行路难、看病难等农民所需、所急的“八难”实事;第二年通过集种植、养殖和劳动力培训转移进行立体式扶持。兰西县胜利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养殖业,两年时间,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两番,达到了1707元。不但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还终结了集体经济负债的历史,已有存款165万元。新路面、新学校、新卫生所,户户吃上自来水,家家看上有线电视,胜利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典型引路、成效说话,把整村推进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2004年5月,黑龙江省扶贫办在兰西县和青冈县召开了整村推进现场会。贫困村的新面貌让通河县副县长杜永新感慨不已:“真是不比不知道!重点村能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使我们看到了差距,同时也找到了发展贫困村的良方。”
这下子可调动了各县的积极性,纷纷要求参加第二批的整村推进。省扶贫办在总结第一批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对第二批532个村提出了硬指标:在省级投入60万元的基础上,由县级政府负责整合100万元以上,并做出承诺,每个村的平均投入要达到160万元,路面标准由沙石提高到红砖、水泥路,饮水由打井变为自来水入户,进一步满足村民的生产发展需求。
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主体作用,谁积极性高,整合资金早到位,省扶贫办就奖励谁,工作原则是:奖优罚劣。
县财政不宽裕,通河县就积极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同时把教育、科技、农业、畜牧、水利等有关部门筹集的扶贫资金,优先投入到重点村扶贫开发中。2005年9月,第二批整村推进现场会在通河县召开。“八难问题基本解决,农民的精神面貌明显提高。”杜永新说,“省领导高度评价,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对黑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样板和示范作用。”
“扶贫资金就是凝聚剂,只有把各方的资源都整合起来,才能集中财力办大事。”陈华深有体会。
当时的压力很大,一方面农民要求整村推进的呼声很高;另一方面兄弟县已经把我们甩到后面了。依安县县委书记白祥和说,现场会后,我们就着手申报参加第三批整村推进,同时积极整合资金,发挥乡、村两级党组织的主体作用。“谁能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准备工作做到位,县里就多支持,早实施。这样多方形成合力,推进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据省扶贫办的同志介绍,第三批实施600个村,省级投入每村资金80万元,要求县政府整合资金120万元,每个村的平均投入要超过200万元,明确要求实现“六化”,即道路硬化、路旁绿化、庭院整洁化、服务社区化、管理民主化、增收产业化。
今年9月,在依安县召开了第三批整村推进现场会。在建设了集卫生所、畜牧站、惠农超市、文化活动室和村委会于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的同时,又建设了休闲文化广场。在这里,清风徐徐、垂柳依依、亭台楼阁、环境优美,体育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民们高兴地说:“我们也有公园了。”随着文化活动中心的建成,扭秧歌、扇子舞、农民兴趣协会等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正在蓬勃发展。
来自黑龙江省统计局农村调查队的数字表明,贫困户对整村推进的满意度达到96.7%。“群众满意了,和谐就产生了。”
“根据农民的愿望,下一步将重点解决贫困村群众的洗澡难、室内厕所和新能源取暖问题。”陈华介绍说,目前全省仍有313万农村人口生活在国家设定的贫困线(人均年纯收入低于865元)以下。我们已经制定规划,将用6年时间、分三批集中扶持其中210万人整村脱贫,其余散布在各县的贫困户,则通过滚动扶贫、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其过上好日子。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村。扶贫开发担负着我国农村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的重任。”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认为,扶贫工作要做好,最终靠机制而不是仅凭热情和临时性的措施。黑龙江省创新扶贫机制,依法行政,自我规范,把贫困农民的利益放到首位,真正把“钱用在农民身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赢得了百姓信赖,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