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2月5日消息记者近日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截至200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1.5亿人,老龄人口占全国人口11%左右,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目前,我国养老床位共有120万余张,仅占老龄人口的0.8%。 也就是说,1000位老人才拥有8张床位。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主任吴秋风说,眼前的养老床位只能是杯水车薪。
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已经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战略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民办养老院无疑迎来了一个巨大机遇,按理说可以施展拳脚大干一番。可记者近日在一些民办养老院采访时发现,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要求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用地、用电、用水、电话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但时至今日,除了免税优惠外,其他政策大多未得到有效落实。
拥有4家分院的天津市龙福宫养老院院长张文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用电,北辰分院1个月要用六七千度电,全按工业用电算,最高时段每度1.2元,而民用电是每度0.5元;用水,北辰分院每月要1000吨左右,均按工业用水每吨5元至6元算,而民用水是每吨3元……而早在2002年,天津市政府就出台过规定,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水电煤气实施优惠价格。
张文革告诉记者,个别分院的水电煤气能够享受到民用价格,也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争取来的。
天津市友缘养老院院长薛永惠说,她曾拿着规定跑到水、电、供暖公司,可就是没人认。“他们都是企业,谁都不愿意少赚一分钱。”薛永惠说。
自身特殊性常被忽视
养老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会被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忽视,让养老院的工作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
张文革无奈地告诉记者,在天津,养老院要办齐防火、防疫两证才能去民政局申请登记。这本无可厚非,可消防部门要求窗户不能加护栏,但要防止老人意外坠落就必须加护栏;消防部门要求24小时都开门,但这样的话,老年人很容易走失;卫生部门要求厨房生熟分开,要有储存室、分餐室、清洁室,“按这样的要求,得有七八间房作厨房,这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养老机构来说很难实现”。
此外,在全国很多地方,保洁员、交通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都享受政府补贴,而同样是社会公益岗位的民办养老院护理人员,却无法享受政府公益性岗位政策。龙福宫老人院的护理人员将近100人,基本都是“4050”下岗人员,但是,近几年已经很难再招到新人了,因为护理员工作累、待遇低。“如果国家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这个岗位就会很有竞争力。”张文革说。天津市老龄委副秘书长赵伟也认为,养老是公益事业,政府应该设置公益性岗位,并给予一定补贴。
“身份”困境制约发展
上海市社团管理局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处副处长郁建平说,根据国务院和民政部有关规定,目前我国民办养老院一般只能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然而,这种“身份”让民办养老机构陷入两难境地: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虽然从理论上可以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却意味着投资者实际上难以融资,不能进行分红,甚至连自己投资建设的都不能归自己。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袁新立向记者举例说:浙江省温州市一对夫妇开办了家水心老年公寓,二人以公寓为家,吃住在公寓,还要亲自买菜、做饭,惨淡经营一年,盈余仅六七千元。即便如此,按照民办非企业的管理规定,这些盈余也归老年公寓所有,不能属于个人。还有,奉化市99老人乐园投入大量资金盖好的房产成为“福利机构所有”,从而无法申请抵押贷款,使经营陷入困境。
上海市民办大华福利院院长施继英告诉记者,自1999年大华公司投入1500万元创办了这家养老院后,从成立到现在,总公司一直在往里投钱。“如果不是公司把它当成慈善事业,早就关门了。”施继英说。
张文革、薛永惠等人还说,由于养老服务业属于微利行业,加之规模偏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投资回收周期长,再加上缺少扶持,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因陋就简,服务单一,老年人生活十分单调。
老龄产业亟待扶植
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李本公不久前透露,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将超过1.4万亿元。
李本公指出,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老年群体对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巨大市场需求,从而为老龄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老龄产业仍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老年人的市场需求极大;另一方面老年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
不少民办养老院负责人向记者反映,这些年政府的确出台了不少好政策,但一到操作层面就享受不到了。他们呼吁,政府在设置公益性岗位、行政审批等方面,还应加大扶植力度,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
一些老龄问题研究专家和养老机构负责人认为,养老机构严重滞后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不完全是经济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有关部门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