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养鸡、磨沟豆腐、西河莲菜、赵塬西洋百合、石头梁劳务、丰阳茶叶……走进山阳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论是进山还是入川,看到的是一村一品的拳头产业。这是山阳县委、县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县域经济实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走种植业、劳务业和养殖业“三轮驱动”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结果。 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条致富之路将越走越宽。
特色种植地生金
山阳县色河铺镇赵塬村今年引种了300亩食、药两用植物西洋百合,实行订单种植,春种夏收,亩均净收入2000元。听技术人员介绍,这种植物,一种五年,一年比一年收入高,品质好。“既省事、又赚钱。”赵塬村一蔡姓村民干脆利落的言语说出了他们改变传统种植习惯,土里刨金的喜悦。在山阳县,中村镇孤山、城关镇西河、色河镇陆湾等村结合当地地理气候等优势条件集中发展特色农产品九眼莲,通过使用地膜栽培,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提升了品质,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亩均净收入6000-8000元。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称号的山阳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但林地人均达11亩。如何从这有限的耕地里做出群众致富增收的大文章来?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确立“生态立县、药业兴县、工业强县”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照“基地规模化、种植特色化、管理规范化、加工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的工作思路,在耕地里大力发展以丹参、西洋百合为主的草本中药材和以九眼莲、魔芋为主的农特产品,在荒山和退耕地中发展杜仲、连翘、核桃、板栗、茶叶、油桐等木本中药材和区域特色林果产业。县上在乡村建基地的同时,重点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深加工业和产品销售市场,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附加值。目前,全县核桃基地人均面积0.5亩,板栗基地人均面积1亩,中药材人均面积0.8亩以上,另外还有油桐基地面积18万亩,茶叶面积1.35万亩,九眼莲5000亩,魔芋1万亩,涌现出了伍竹黄土塬良种核桃示范基地、户垣赛鹤岭万亩杜仲、高坝石头梁万亩连翘、小河瓦沟千亩五味子根等一批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和鑫龙中心、丰源公司、智源食品公司、金力金食品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龙头基地。依托企业和优势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引进28家公司来山阳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西安设立山阳特色产品展示专柜,并与西安鑫盛公司和陕西新天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全县目前已有25家绿色产品开发企业与当地农民签订基地、开发订单,九眼莲、茶叶、食用菌等7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通过了省级以上认证,5家企业生产的茶叶、核桃软糖、小磨香油等特色农产品达20多个类别50多个品种,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4000吨,总产值达2000万元。
优化养殖圈掏金
山阳县十里铺乡高一村养鸡户秦朝学靠养鸡经验率先致富。据秦朝学介绍,山阳土鸡蛋是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产品,他去年养了1.2万只鸡,一年下来咋说也能赚个近20万元。如今高一村从事养鸡的群众达到100多户,规模从数百只到上万只不等。县上为了把养鸡产业做大,筹资40多万元,动员十里铺近十户养鸡大户合资发展,建起了规范化养鸡小区,小区养鸡3万余只。小区鸡舍建设标准化,饲养采取自动上料、自动刮粪和室温、光照自动控制的现代科学技术,使养殖业步入科学化的轨道。十里铺养鸡大户又联合周边乡镇养鸡户成立了养鸡协会,目前,该县养鸡协会会员有120多人。协会与外地建立了广泛联系,成了养鸡户信息交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靠山。两年来,这里生产的鸡蛋被省上确认为无公害农产品,带动全县城周及中村、银花、户塬等地发展养鸡72万只,年创经济收入千万元。
从高山搬到板岩镇广梅沟山脚下的移民户邱少会,居住环境改变了,可家庭经济收入仍然无来源,整天仍为脱不了贫而犯难。2005年,邱少会在县上技术员的指导、扶持下办起了良种布尔山羊养殖厂,当地群众闫云玉、杨义海等人也随之纷纷加盟养殖行列,很快在这里建成了一个良种养殖示范小区,今年小区养殖户年均增收1.5万元,一下解决了广大农户增收致富难题,贫困面貌很快得到了改变。在这个小区的带动下,高坝、户垣、宽坪等乡镇也纷纷建小区,大力发展良种养殖。全县先后引进良种布尔山羊53只,本地发展4万只;引进良种猪1200余头,在本县发展4000多头。现在,长白、大约克、杜罗克等瘦肉型猪覆盖了全县90%以上地区。为及时推广科学的饲养方法,近年来县上还举办培训班156期,培训近3万人次,编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广大群众改变过去的“土法”饲养办法,积极推广良种良法,科学饲养,有力地推动了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养殖业产值呈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预计2006年牧业产值将达到2.1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540元,同期相比分别增长7.3%和8%,占到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2%,成了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劳务输出外揽金
山阳县天竺山脚下有个叫板仓沟的深山村,近年来推倒了过去的石板房、茅草棚,建起了一栋栋楼房,这些楼房均是劳务赚回来的。
山阳县是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输出模式,成立了劳务输出维权服务中心,先后在新疆、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设立了7个驻外劳务输出工作站,在全县30个乡镇设立39个劳动保障事务所,选配村组劳务联络员1726名,并确定县劳动就业中心、职教中心、农广校等为农民工就业培训机构,形成了以劳动力市场为龙头,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主体,以村组联络员为补充,以驻外劳务工作站为桥梁的“四位一体”劳务输出服务网络,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效益迅速提升,涌现出了高坝石头梁村和小河镇王传礼等带领乡亲赴泰国承建水库工程的先进典型,年均输出劳务10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人均劳务收入7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通过劳务输出,全县已有1.6万多户、7万余群众越过了温饱线,有40%以上的农户盖起了新房。许多务工人员通过外出务工,积累了资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胆识,打造了一批能人大户,他们带回了资金、技术和经验,种药、开店、办厂,带领群众竞相致富。全县劳务大户种植药材12万亩,创办各类企业60余家,总投资6000万元,安置富余劳动力1500余人,年上缴利税600余万元。同时,许多群众通过打工赚来的钱,自发地为当地公益事业捐钱捐物,仅今年以来,捐资建校16所,修桥12座,修乡村公路348公里,建敬老院2所,总投资1000多万元。
(本报通讯员 王荣金 徐世旺 本报记者 李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