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为寻找“失踪的碳”提供新思路
本报讯(记者任荃)自然界中,本应收支平衡的碳却总有一部分不知去向。经过25年的连续观测,我国科学家在广东省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一片400多岁的成熟森林土壤里找到了一个“失踪”已久的“碳汇”,改写了现今生态学模型的基础。 这一出人意料的发现,登上了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在碳的循环过程中,排放(碳源)与吸收(碳汇)之间本应划“等号”,可无论科学家们怎么算都是个“大于号”,且差距逐年拉大。于是,科学界推测,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未知汇”。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数据,自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10年间,全球的“未知汇”从1.8×109吨,增加到3×109吨。
这么多“失踪的碳”究竟哪儿去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领导的研究小组怀疑是计算模型出了错。经典生态学理论认为,成熟森林的碳汇功能接近于零,但事实又如何呢?
在几代人25年监测的基础上,周国逸及其同事对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成熟森林土壤中有机碳的动态变化作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该森林0-20厘米土壤层的有机碳贮存量,正以平均每年0.61吨/公顷的速度在增加。也就是说,成熟森林尽管在地上部分生产力几乎为零,但其地下土壤却能持续积累有机碳,发挥着巨大的“碳汇”作用。
既然成熟森林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已趋于稳定,为何地下土壤的碳汇量会逐年增加?周国逸推测,可能有三方面原因导致落叶未被充分分解,进而转化为土壤中的有机碳。其一,酸沉降加剧,致使微生物活性降低,影响有机质分解;其二,降水时空不均导致土壤干燥,不利于有机质分解;其三,氮氧化物排放增加,土壤中的氮磷比偏高,抑制有机质分解。
专家表示,尽管目前还不确定这一发现是区域特例还是全球普遍现象,但酸雨加剧、降水不均等环境因素却具有全球普遍性,这为寻找“失踪的碳”提供了新思路,也将为我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参与环境外交提供了重大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