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1个国际志愿者日,也是沪上所有志愿者们共同的节日。截至目前,本市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超过100万。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志愿者大军中,一个年轻的群体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赴海外服务的国际志愿者们。 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他们在海外传授知识、提供服务,同时也播撒着友谊的种子,展示着中国青年的风采。由此,国际志愿者成为上海志愿服务的响亮品牌。
出发,足迹从老挝延伸
与中国毗邻的老挝,是沪上国际志愿者走出国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公益服务的第一站。丰富阅历、开拓眼界、锤炼意志……尽管国际志愿者们报名的初衷各不相同,但他们积极发挥个人专长,投身医疗卫生服务、中英文教学、计算机培训、文体教育、企业管理、农业科技培训,以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交口称赞。老挝建国战线主席西沙瓦·乔本潘称赞上海志愿者服务队为“中老两国人民和青年的友谊使者”。
在老挝团中央培训中心农业基地服务的姚明军,将甜瓜改良种植法带入当地农民家里,当年果农就获得了大丰收。志愿者邓中龙、何永刚分别在当地医院的内、外科工作,共参与大型手术20余起,挽救危重病人十余人。志愿者王正海、茅永恒在老挝万象省从事汉语教学,没想到激发起当地下至学童、上至政府官员对“普通话”的浓厚兴趣,一度掀起了学汉语的“风暴”。
奉献,创造多项历史突破
在如今老挝的城乡,凡提及上海志愿者,质朴的老挝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啧啧赞叹。上海志愿者,俨然成了当地人心目中的“金字招牌”。
上海爱乐乐团的王韬,曾先后两次赴老挝提供志愿服务,在结束了赴老挝提供半年志愿服务回沪之后,他又应中国驻老挝大使馆的邀请,重返老挝万象,参与了东盟峰会的文件翻译和接收整理等工作。王韬说,这些志愿服务实践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增长了他的才干,令他终生受益。
凭借吃苦耐劳、技能过硬、真诚服务的特质,志愿者们往往成为当地的“破历史纪录者”。如在老挝服务的志愿者,编写了首本中老文对照的《初级汉语教程》,完成了老挝国立大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制作,培养的当地运动员在东南亚运动会散打比赛中获得银牌等等。
收获:这是人生“第一桶金”
海外服务的经历,被很多青年志愿者称作人生的“第一桶金”。在他们看来,志愿精神已逐渐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一种让人快乐的人生哲学。
在国际志愿者中,冯艾是很多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去年8月,这位上海姑娘就自愿报名赴埃塞俄比亚从事为期半年的中文教学志愿工作。她也成为了首位登上非洲大陆的中国志愿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沈晓红,是上海的首个国际志愿者,也是首批赴老挝的志愿者之一。沈晓红说,志愿服务经历让她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在不同环境里创造性地工作,学会了在挫折中寻找快乐取得成功。如今,沈晓红踏上了医院的新岗位,面临新的团队和挑战,她凭借着志愿服务过程中磨练出的意志和决心,带领团队在医院的药物临床试验平台建设工作中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取得了优异成绩。
记者了解到,自2002年底以来,沪上已先后有六批共63名青年志愿者赴老挝从事公益服务。而今年起,团中央也正式启动了多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项目计划。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国土上,都将遍布中国志愿者们的足迹。
为进一步鼓励广大青年加入国际志愿者行列,相关部门已着手制度建设,拟通过有效管理,为志愿者们提供制度保障。记者获悉,团中央即将启动援外青年志愿者人才库建设,为援助海外志愿服务项目提供科学的人力资源储备和管理调配。而眼下,沪上青年志愿者实名登记注册网正处于试运行阶段,不久后,将覆盖到沪上的每一位国际青年志愿者。
本报记者 顾一琼 樊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