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项还是先论证
水利部官员:西线前期工作还没有深入
在《备忘录》出版以后,曾有媒体把四川学者们的行为称为“保水运动”。 然而,几乎所有参与的民间学者都反对自己是狭隘的“保四川的水”。他们把自己的行为称作是参与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并希望以此引起关注,影响决策。
“山西缺水,难道我不知道吗?”老家正好是西线规划受水区山西的林凌反问,他强调四川学者们反对的并不是南水北调,而是反对西线方案蕴含的巨大风险。
四川省原副省长韩邦彦则在肯定黄委会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西线高原地质情况极其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决策才能科学化、民主化。作为四川学者,就是把怎么想的提出来,如果对就接受,如果不对,他认为作为规划设计部门应该用事实把他们否掉。
对于四川民间人士的意见,记者采访了水利部调水局一位负责人,他手上正读着一本《备忘录》。他表示非常理解四川民间学者的意见,因为“西线关系重大,任何人关心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这位负责人觉得四川专家们的要求有点过高了,因为目前讨论调水量、地质情况、成本的设计细节,深度都还不够,他说,“问我调水量的情况有还是没有,工程区地质情况稳定不稳定,我现在也不敢说。因为前期工作还没有深入到这一步”。
然而这样的回答并不能让鲁家果们感到满意,他们觉得先立项,还是先论证,这是个态度问题,“不能说,信念上支持大的建设项目,就组织一批赞成上这个项目的人,来设计论证这个项目为什么可行”,鲁家果说,这不是科学态度,科学命题有证明,也有证伪。
水利部那位官员表示,前期和四川学者没有沟通好,是因为此前南水北调的重点在东线和中线,而西线工程才刚刚开始。今后项目建议书出来了,水利部会召开座谈会再听取四川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基本合理”和“尽早开展”
《纲要》:“可调水量170亿立方米基本合理”,建议“尽早开展工程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
黄委会这份备受四川学者们批评的《纲要》,编写和审查其实经历了非常严谨的过程。据黄委会介绍,他们耗时5年,组织500人在调水工程区开展勘查工作,编制了《可调水量分析》、《环境影响分析》等6个课题,为了确保《纲要》的严谨,黄委会草拟了一份《纲要编写大纲》提供给专家审阅。
在编号为“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附件9”的简要报告材料里,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曾组织以潘家铮为组长,17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在2001年3月对这份《编写大纲》进行审阅,形成了《编写大纲专家评审意见》,其中意见鲜明地提出“在适当修改后,可据此进行报告编写”,“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战略地位,这一章非常重要,应扣紧西线工程来写,说明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要突出西线工程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论述西线调水的必要性应以黄河缺水为主……从而阐明其不可替代性和战略意义”,“关于调水工程方案及工程总体布局,可以说得稍灵活一些,以适应今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想法”。
两个月后,水利部在北京主持正式召开了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审查会,以潘家铮为委员会主任的80多位专家审查后,正式通过了修改后的《纲要》,认为该报告“规划的上述三条河(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多年平均可调水量170亿立方米基本合理”,“未发现制约工程建设的重大生态问题”,同时审查批复“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专家签名表上共有70个名字,分别来自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中国地震局、农业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其中超过一半的专家来自水利部门。
之后,专家组客观慎重地对西线工程提出了以下建议:“西线工程区地质条件复杂,要尽早开展工程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
3年后,鲁家果看到“基本合理”和“尽早开展”几段意见之后,激动不已,用红笔小楷在建议旁边密密麻麻批注,“地质勘查研究还待‘尽早开展’,前面就得出‘技术上可以解决的’结论,是否结论过早”?
西线进度明显放慢
“现在谈西线为时尚早,因为基础工作还没做完”
本计划2004年完成项目建议书的西线,现在还处于建议书未完成阶段,进度被明显拉慢。调水局办公室向记者介绍,这种放慢主要受到了三个事情的影响。一是四川调大济岷计划让西线第一二期合并调整,二是鲁家果给温家宝写了一封信,三是最近四川的学者又出了一本书。
调水局表示,项目建议书可能会在今年底前完成,也可能还要往后推。
西线似乎还没有步入既定轨道,今年6月,水利部和四川省政府联合成立南水北调西线前期工作办公室,挂靠在四川省水利厅。目前只有一位被称为熊老师的水利厅退休职工在这里上班,她说,这个办公室主要负责黄委会和省里面各个单位的关系,目前除了组织过一次调研会,基本没事,现在谈西线为时尚早,因为“基础工作还没做完”。
按照熊老师的理解,西线工程还处在项目建议书阶段,批不批准还要等国家拍板。
“最近西线工程的争议比较大”,黄委会负责西线调水设计的退休总工程师谈英武承认,“四川学者的声音大家都听到了,也很理解”,谈英武说,西线现在比较敏感,按照纪律,他不便多谈。不过,西线还有很多基础工作没有完成,黄委会将继续加深工作。他最后对西线能如期在2010年“左右”开工表示了信心。
然而,民间对这种说法并不买账,他们翻“十一五”规划,发现大的水利工程向家坝、溪洛渡都被列进去了,只有西线没有被列入。
2002年,南水北调宣布开工。批复文件里国务院宣布“原则同意《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先期实施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西线工程先继续做好前期工作”。对这个“原则同意”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生了变化。
2004年黄委会到四川调研时,提出这个原则同意的意思,国务院宣布南水北调开工,就是东线、中线、西线一起开工了,这种说法遭到四川民间人士的强烈质疑,他们说三条线不能捆绑在一起,要具体分析。
水利部调水局某负责人向记者阐述了他的理解,他称说要开工也没错,但究竟最后能不能开工,现在谁都不会表态,没有任何部门说,西线一定可以或者一定不可以,“只有前期工作到了一定深度,才能决定”。他表态,国家的大型项目有基本建设程序,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人说了算的。
小江调水方案PK西线?
上书者:“小江调水完全可以取代西线和中线黄河以南调水”
据记者了解,目前南水北调供应黄河中上游的方案中,除了还处于幻想阶段的雅鲁藏布江大西线调水方案、处于项目建议书阶段的西线方案之外,最近另一种号称完全可替代西线的“小江”调水方案被重新提出,对西线形成了竞争。
2005年,西线面临巨大争议之时,前湖北省省长、三峡办主任郭树言和水利专家李世忠、魏廷铮再次上书最高决策层,提出重庆开县“小江调水”方案,即把三峡大坝上游支流小江江水,打隧道穿过大巴山、汉江和秦岭,送水到渭河,注入黄河小浪底,补水给三门峡。
在这封信上,郭树言等谈及了西线在生态、经济效益、技术可行性上的几大不足,提出“小江调水完全可以取代西线和中线黄河以南调水”。他们建议中央确定一位领导同志牵头,由一个“比较超脱的部门”,对西线工程、中线黄河以南工程和三峡引水工程方案深入研究,在充分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选择经济、技术上可行的方案。
据知情者透露,目前这个方案已经引起了决策层重视,转为专家组论证阶段。这种说法得到了水利部的认可,水利部认为,小江调水由来已久,在一个大型项目设计建设中,有争议,有比较,很正常。
至于南水北调输送西北线路的选择,四川学者们提出,应该走一个听取各方面意见、民主论证的过程。他们建议西线效仿三峡,送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再立项批准。
水利工程专业性很强,但鲁家果仍然有一个看法,“外行也要参与,引水、修水库涉及到老百姓的利益,他们也要发表意见。水利专家又不是万能专家”,这位76岁的老人眉毛一弯,再次显露出他的经典固执表情,“我给温总理写信,他也没说我是外行,还是给我批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