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2月4日电(记者李怀岩 王长山)为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一批从事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的医护人员,在手术和照顾病人的过程中经常面对艾滋病传播最为普遍的一种途径——血液传染,对此,他们紧张而有序地面对。
“剖宫产手术时,我扎破了手”
专家介绍,母婴传播是指艾滋病病原体由上代传至下代,如在妊娠期可能经过胎盘传播,分娩期通过围产期传播,产后期经污染母乳传播给初生婴儿。在没有采用抗艾滋病病毒治疗的情况下,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可能性为15%-30%。国外经验表明,如果采取剖宫产,母亲产前、产时、产后服用抗病毒药,新生儿用抗病毒药,采取人工喂养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阻断艾滋病病毒的母婴传播,将传播的可能性降至10%以下。
云南省某医院妇产科主任杨医生说,母婴阻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孕产妇实行剖宫产。但是,做手术时要接触大量的血液和体液,这些液体中的病毒载体量比较高,易发生职业暴露,即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很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
几个月前的一次手术,让杨医生有惊无险。
“9月份的一天,我们帮艾滋病人做剖宫产,两个人就发生了职业暴露。当时,孩子取出来后,我们两个医生帮病人缝线。因为病人有四五年的吸毒史,所以手术过程中麻醉的效果不是很好,病人肌肉不是太松弛,加上病人有一些临床反应,操作起来很不方便。另外一个医生拿着针准备穿线,我要把病人做手术的伤口暴露出来,不小心就被针扎到了手。当时戳到手上,一下就感觉痛了,条件反射就缩回来了。”杨医生回忆说。
当时,手术台上只有两位医生可以缝线,手术仍未结束,杨医生没有办法还是坚持把手术做完。杨医生说:“因为病人伤口不及时缝上就会出血过多,又只有两个医生,顾不上考虑其他问题。说真的,那时心里面还是有点想法。想着‘糟了,自己是不是感染了HIV?’那个念头就那么一闪而过,在紧张的手术中,当时的情况我都说不出来。”
幸运的是,手术后经过及时处理和专家们的风险评估,杨医生没有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杨医生的同事马医生是个麻醉师,在一次手术过程中,病人羊水破裂,喷溅到了临近几个医生身上,更溅了马医生一身。
马医生说:“当时眼睛和耳朵上都是羊水,顺着往下流,一直流到鞋里去,防护服湿了,内裤也湿了。事后想起来有点后怕……”
“艾滋病,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有过几次暴露经历的杨医生和马医生表示,实际上,艾滋病只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传染病,没有那么可怕。面对病人的渴望和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杨医生和她的同事一次次地面对艾滋病病毒,尽管紧张和担心,他们还是越来越从容地面对。
周医生是这家医院妇产科的护士长。她说:“除了手术时可能造成的血液和羊水飞溅外,术后对病人的照顾,每天仍要接触病人大量的体液。换洗床单、清洗伤口等等,时刻都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环境包围着,直到病人出院才松一口气。实际上,只要注意伤口、眼睛及其他一些血液、体液上的感染,就不会感染艾滋病毒。即使不小心发生暴露,也有一套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减小医护人员感染艾滋的机会。”
据了解,医护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时,将被要求尽量在一个小时内服下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并前往指定地点由艾滋病研究专家进行危险性评估,危险性的级别决定了医护人员继续服药的时间长短。
周医生对记者说:“这么长时间以来,尽管开始恐惧,慢慢的就习以为常,不那么紧张了。我从事了这项工作就得把它完成,有多大的压力都得实施下去。我们救死扶伤的精神,就是说,我从事了这项服务的话,我一定要服务到底。我觉得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艾滋病。”
周医生特别强调,作为医务工作者和医疗单位,绝对不能歧视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
他们也需要社会关怀
据云南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去年云南省确认的423名HIV抗体阳性孕产妇中,终止妊娠120人,在已分娩HIV抗体阳性孕产妇246人中有166人实施母婴阻断。目前,全省接受艾滋病母婴阻断的婴儿经回访,没有发现一例感染艾滋病病毒。今年以来,全省确认的652位HIV抗体阳性孕产妇中,有224人终止妊娠,在已分娩HIV抗体阳性孕产妇383人中有267人实施母婴阻断。
专家分析,今后随着社会对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的广泛了解,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HIV抗体阳性孕产妇选择分娩,艾滋病母婴阻断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任务将更加繁重。
然而,目前云南从事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的医务人员一直没能享受传染病防治津贴,而疾控系统、普通医院传染科医务人员都有传染病防治津贴。
医务人员在给HIV抗体阳性孕产妇做治疗、护理与剖宫产时,面临的风险和压力是巨大的。一位从事母婴阻断工作的医务人员说:“工作有危险,我们不怕,但我们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怀。”
(新华社专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