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好香的芒果! 李英挺 摄 12月4日下午,海交会圆满结束,一位市民满载而归。 李英挺 摄
海口晚报网12月5日讯
随着海交会的闭幕,热热闹闹的海口会展中心归于沉寂。
海交会召开4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布展规模和档次、产品展示、签约单数、参观人数等。然而,一个国际性展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取决于它能否正视不足,即时调整,并快步迈向高水平的国际性盛会。海交会作为冠以“国际化”字样的盛会,它的辉煌背后还存在哪些软肋呢?
能否深化共同承办?
尽管冬交会更名为海交会,名字气魄更大,昭显了海南农产品欲跨过海峡的雄心。但纵观整个海交会的运作,其实还是省农业部门为主导,在多部门的组织协调上并没有充分调动涉外部门的积极性,如商务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
海口市一位资深农业企业家认为,要推动海南农产口的出口,必须要商务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等大力支持,现行的办会体制,实质上形成农业部门唱独角戏,商务部门没有参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只是被动参与,在整合海南农产品出岛上号召力大大削弱。
有关人士建议,未来的海交会应更加突出共同承办原则,完善共同工作机制,构建共办的组织机制,完善对口接待,提高办证效率和服务,加强志愿者队伍管理,改善信息披露与沟通机制等。
国际化能否落到实处?
据统计,本届海交会共签订订单1237份,总成交金额105.72亿元人民币和1.86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合同是涉外的大订单。熟悉海南农业的人会对这一巨大数据感到吃惊。如果这些订单能够真正落实的话,海南农业的效益和海南农民的收入无疑会上几个大台阶。
在令人鼓舞的数据面前,也不能不让人感到担忧:我们有什么样的措施能够确保这些订单全部落到实处。
根据省贸促会有关人士的观点,一个国际性的展会,境外展位应该占到20%,但是海交会,国际馆、香港馆、台湾馆并不能真正代表国际化的内涵。因为2个国际馆里面没有任何境外企业的展品,一个国际馆被海南和福建的食品企业用来卖食品,另一个国际馆则由本地两家部门分用。香港馆和台湾馆的产品也多是东莞、厦门的港资或台资企业的一般性产品,如背包、服装、榨汁机、铁锅等,有的则是各种化肥农资产品。挪威的某化肥企业布置了一个大展馆,但却是中国办事处和海南经销商实际操办的。
要让海交会成为真正国际性的盛会,需要邀请更多的国际客商前来参会。
能否和欢乐节一起办?
欢乐节刚开过不久,海交会又隆重登场。
海南的冬季盛会不断的确是好事。但有一些业界人士建议,既然两个盛会都耗资甚大,为何两个盛会不捆绑在一起举办呢?
中部某县县委书记告诉记者,海交会和欢乐节两个盛会彼此并不矛盾,而且可以极大丰富内容。如海交会展示的各类海南热带珍奇产品就是对海南人而言都有极大吸引力,对差异化更大的岛外人士们吸引力一定会更强。展示海南的绿色农产品如果能与展示海南欢乐岛、旅游岛、宜居岛等相结合,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也会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共同做好贸易配对和投资撮合,会产生更多更大的商机。
刚从南宁参加东盟博览会回来的庄先生建议,海交会要尽量固定在海口召开,不宜轻易换地方,这样才能使这个盛会真正成为海南的名牌,带旺一系列相关产业。
能否经得起质量检验?
来自挪威的毕雅特是挪威劳道克斯公司国际营销顾问。她说,目前欧洲市场上海南农产品非常少,主要是因为质量、污染问题。很多欧洲人一提到中国食品就会想到污染,想到农药残留量高。海南的农产品要打入欧洲,首先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品质,消除污染。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外宣传,创立品牌。
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必须扎扎实实沉下心来抓。三亚农业部门的有关人士认为,如果不是这样,即便签订了一大堆合同,出入境检验检疫过不了关,产品出不去,签的合同也是没有用的。不过他有些自豪地介绍,海南有部分地方在这些方面已迈出了坚实脚步,绿色农产品的确名不虚传,境外客商可以到田间地头,了解生产全过程,查询使用了哪些农资产品,放心签订合同。不过,作为海南整个农业的主体,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细节管理能否改善?
几十块钱的玉器,100多元的字画,来路不明的珍贵药材……出现在海交会的销售展馆。尽管投诉接连不断,但人手不够,加上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才能辨别,所以有少量假货依然畅销。
记者在销售展馆注意到,除了一些保安外,没有见到工商等执法人员的身影。作为一个国际性盛会,参与展示和销售的产品的门槛应该高于平时,因为这是全海南农业最新最高成果的展示大平台,外地的一些产品进驻可以丰富展会的功能,但严格把关应放在重要位置。由于各类产品的专业性很强,不可能仅靠农业部门人员把关,理应在现场建立各执法部门临时联合执法行动。
假货把关只是众多细节管理的一个方面,人流疏导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本届海交会的展馆占据了3层,但由于没有明显标识,很多人走到2楼就不往上走了。一些在3楼设馆的企业只好派人到1楼、2楼散发宣传折页。(邓建华张鹏毅)(来源:海南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