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谢 辛绘
在踏上多哈亚运会的赛场之前,很多人会对卡塔尔以及更广范围内的阿拉伯世界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
毫无疑问,多哈亚运会是改变这个印象的绝好机会。
印象一:小与大
作为亚运历史上最小的东道主,卡塔尔扮演了最大方的角色。他们一掷千金,似乎毫不在乎控制成本,为了办亚运会,请来了世界上最好的体育赛事管理团队来运作亚运会,开幕式以奥运会标准来要求。如此巨额投入,多哈亚运会能够让卡塔尔收获什么?
既然不在乎金钱,卡塔尔想收获的自然就是名声。记者刚抵达多哈时,机场的一位志愿者就说:“我们是个非常小的国家,但我们想让更多的人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卡塔尔不仅有石油,还有更多。
印象二:旱与雨
凭借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卡塔尔富甲天下,人均收入排在世界前列。当地人享受着石油带来的滚滚财富,过着悠闲的生活。可这样的日子能过多久,是用石油储量来衡量的。石油总有开采殆尽的一天,那时卡塔尔又该靠什么发展。这个问题已经萦绕在当地人心头。而亚运会就是答案之一。
与干旱的常态相比,下雨是这里的稀罕事。然而,就在亚运会开幕前后,多哈连降大雨,甚至连开幕式的一些表演也因雨而打了折扣。不过,物以稀为贵,当地人对下雨很欢迎,就像他们欢迎亚运会一样,因为卡塔尔人知道,亚运会是帮助他们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一步。
印象三:富裕与节俭
卡塔尔很富裕,满街都是高级轿车,多哈的海滨大道旁,高楼林立,景色旖旎。为了本届亚运会,卡塔尔大兴土木。阿斯拜尔训练中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室内运动场地,而亚运会刚启用了这个庞然大物的外围部分,也许只有奥运会能让这座训练中心全部投入使用。
当然,卡塔尔并非只知大把花钱。能容纳上万名运动员的亚运村已经设计好了赛后利用方案,赛后,这里将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医院。看来,富庶如卡塔尔,也懂得“该省还是要省”的道理。在这个靠石油致富的国度,“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已经渗透各个领域。
印象四:本土与现代
卡塔尔是阿拉伯风情浓郁的国家,在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之时,卡塔尔人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筹办亚运会的过程中,卡塔尔就以重金聘请“外脑”,在为多哈亚运会工作的3465名工作人员中,卡塔尔人只占15%。亚运会加快了卡塔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加快了实现经济转型的进程。
多哈希望继阿联酋的迪拜之后,成为中东地区又一个商务、旅游和经济中心。亚运会只是卡塔尔雄心勃勃计划中的一个环节,他们已经放出风声,将申办2016年奥运会。不管结果如何,卡塔尔的名气无疑将由此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旦他们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此前投入的巨额资金终会有回报的时候。
如果真是那样,卡塔尔何乐而不为?
(本报多哈12月5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