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日,在斐济首都苏瓦的总理住所外,一名士兵阻挡记者的镜头。
困守在家中的恩加拉塞
南太平洋岛国斐济的军队5日包围政府大楼,收缴政府官员车辆,试图进入总理恩加拉塞的住宅。斐济武装部队司令姆拜尼马拉马当日在首都苏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军方目前已完全接管政府并控制了全国。他表示,恩加拉塞未能满足军方的全部要求,他不得不采取行动,对政府实施和平“清理”。
封锁首都 软禁总理
全副武装的士兵从4日开始就封锁了首都苏瓦,在政府建筑等场所外设立检查站。士兵围困恩加拉塞的官邸,在官邸外的道路上安置尖刺。
当地时间5日上午,恩加拉塞在苏瓦的住所和数名内阁部长举行紧急会议。大约40名手持M16型突击步枪的斐济军人乘坐一辆卡车抵达那里,没收恩加拉塞的汽车。随后,这些军人切断通往恩加拉塞住所的道路,驻守在住所后面。
路透社记者看到,这些士兵试图进入恩加拉塞的住所,但被总理的保镖们挡在门外。
美联社报道说,一些军人稍后乘坐恩加拉塞的两辆公务车离开,其他军人则在恩加拉塞的住所外设立哨卡。
大约1个小时后,军人撤销恩加拉塞住所外的哨卡。恩加拉塞则与家人和一些部长待在官邸内。他对新闻记者说:“我的感觉是我遭到软禁。”
与此同时,斐济武装部队司令姆拜尼马拉马抵达总统办公室,会晤总统伊洛伊洛。与此相关,恩加拉塞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伊洛伊洛在此次危机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恩加拉塞说,伊洛伊洛曾希望与他会晤,说服他满足军方要求,辞职下台。
恩加拉塞说,政府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对抗军事政变,但作为民选政府总理的他不会向军方屈服,也不会辞职下台。对于自己的命运,他表示“并不感到害怕”。
“我认为他们的行动不可避免,”恩加拉塞说,“他们肯定会把我带到附近某座岛屿。”
稍后,恩加拉塞接受一家电台的电话采访。当涉及时下究竟是谁控制着局势时,他无奈地回答:“有些事情现在还不清楚……如果军方已经完成接管,那么,他们控制着局势。如果他们还没有完成接管,那么,我们眼下还是(斐济)政府。”
恩加拉塞说,军方的行动违反了宪法,将使斐济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动用“特权” 接管政府
斐济武装部队司令姆拜尼马拉马5日在苏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军方已完全接管政府并控制了全国。
姆拜尼马拉马同时宣布,他根据宪法动用特别权力暂时代行总统职务,已解除总理恩加拉塞的职务,并任命塞尼兰加卡利为过渡政府总理。他还表示,他将于下星期交出总统职权,并请求斐济传统最高权力机构大酋长委员会将这些职权交还总统伊洛伊洛,并由伊洛伊洛发布任命组成新的过渡政府。此后,斐济将举行选举,恢复民主政治。
美联社报道说,斐济士兵5日包围了政府大楼,设立检查站,并强行没收政府官员的汽车,试图不断施加压力迫使政府辞职。
此前,斐济军方已于4日在苏瓦城内外解除警察部队与内阁卫队武装,没收他们的武器和弹药。
斐济军队接管全国的行动立刻遭到斐济代理警察总监德赖弗批评。他说:“我们不会在这上面支持军方,因为他们的行动违法。”
大部分斐济警察没有配备枪支等火器,仅有的武装警察部队是警察战术应急支队,但军方已于4日解除这支警察部队武装。警方此前说过,如果发生政变,他们无法与军队对抗。斐济军队大约有现役士兵3900人,加上预备役士兵,总人数超过5000人。德赖弗说,警方可能采用拒绝接受军方命令等方式表达反对。
反对“翻案” 积怨半年
在5日宣布接管全国前,姆拜尼马拉马与恩加拉塞之间的矛盾已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双方针对一项特赦政变者的草案存在巨大争议。
斐济于2000年5月发生政变,姆拜尼马拉马为平定那次政变立下大功。但恩加拉塞却于2005年5月向议会提交草案,要求赦免2000年的政变者并向其提供赔偿,激起了军方的强烈反对。姆拜尼马拉马10月向恩加拉塞提出9项要求,其中包括政府放弃提交大赦2000年政变分子议案、撤换与军方不和的政府官员和警察总监等,但遭到拒绝。在恩加拉塞建议下,伊洛伊洛于10月31日发布命令,解除姆拜尼马拉马的职务,但军队拒绝执行这一命令。
11月初,姆拜尼马拉马多次要求恩加拉塞主动辞职,否则斐济就可能发生“流血事件”。恩加拉塞则拒绝辞职。11月30日,姆拜尼马拉马向恩加拉塞发出24小时最后通牒,并于通牒时限到期后表示,总理未能满足军方的全部要求。双方争执不断升级,成为5日事件的导火索。
过去19年间,斐济曾3次发生军事政变。国际社会对斐济局势感到担忧,普遍反对姆拜尼马拉马发出的政变威胁。美国、英国和联合国警告他不要推翻现政府。
局势稳定 华人平安
目前,斐济军队进驻了苏瓦、楠迪等城市,斐济全国局势比较稳定。苏瓦的华人通过电话告诉新华社记者,市中心街道比较安静,行人较少,不断有士兵巡逻。
斐济有近1万名华侨华人,其中4000多人住在苏瓦。中国驻斐济使馆正密切关注局势发展,并已采取措施保护当地华侨华人的安全。华人餐厅经理靳仁武通过电话对新华社记者说,一些店铺还在营业,他的饭馆里还有一些客人,人们并不惊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