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焦化厂搬走了。她搬出了北京,到唐山市海边安了新家。
自从陕北天然气进京,北京人就盼着煤气改天然气,现在终于实现了。天然气又干净,火力又旺,谁还愿意用煤气。就像当初北京有了焦化厂的煤气,谁还去烧蜂窝煤一样。 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在不断地增长,这是客观规律。现在北京人用不着煤气了,北京焦化厂停产搬迁了,北京城又减少了一个大污染源。这是北京人的福气!
但是,人们不应该忘记,北京焦化厂曾经做过的历史性贡献。
北京焦化厂1958年建厂,建在离北京城东南十几公里的垡头。1959年第一台焦炉建成投产,北京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用上了煤气。后来焦化厂经过不断扩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共建有6台焦炉、20台煤气发生炉、1座任丘天然气进京门站,供应着北京几十万户居民、几千个机关、单位和几十个工厂的生活、生产用煤气。她取代了市区上百万个小煤球炉、小蜂窝煤炉,结束了几万个大大小小的工业锅炉、生活茶炉、饮食大灶烧煤的历史。这是当年北京最清洁、最方便的民用燃气。除了煤气,她还供应着许多工矿企业生产所必需的焦炭和化工原料,支撑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和劳动就业群体;此外还有部分产品出口,为国家赚取了当时紧缺的外汇。
拧开开关就有煤气。北京焦化厂,因煤气而驰名,也因煤气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民以食为天。北京一旦有了煤气,用上了就不能断气。因此,近半个世纪以来,北京焦化厂的几代干部、职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首都无小事,纵有天大的困难,也必须保证煤气的生产和供应,决不让老百姓吃不上饭,决不给市委、市政府添乱。
先看看煤炭供应吧。焦化厂日耗煤炭8000余吨,有七八个煤种,由十几家煤矿供货。光是火车运煤,每天就需3-4个大列、160多个车皮。为保证有稳定的供煤渠道和煤炭货源,焦化厂的供应采购人员,几乎跑遍了唐山、雁北、晋中、吕梁等地区的大中型煤矿。那时,煤炭紧张,各煤矿门庭若市,全然是卖方市场。尽管北京焦化厂有计划指标,但也不免到处碰壁,吃多大苦不说,还要央求人家,听人家的数落,看人家白眼。何苦呢?他们说:“谁叫咱是北京焦化厂的呢,忍了!”
要生产出保时、保质、保量的煤气,是不容易的。
北京焦化厂方圆一个多平方公里,职工8000余人,工序长,环节多,处处易燃易爆。焦化厂的领导同志说,我天天坐在火山口上,提心吊胆。领导每天都要深入生产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本厂不能解决的,立即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从不敢耽误。
为确保一日三餐时间的用气高峰不出问题,各级生产调度人员时刻密切注视储量和压力的变化,不敢有一点闪失。
一到冬季,从洗煤厂运来的煤炭,在火车里就冻成了大冰坨,解冻室能力小,来不及化开,真是急煞人。每当这时,焦化厂干部、职工一齐上阵,硬是用大锤砸开冰坨,保证生产。又黑、又脏、又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后来解冻室扩建,问题才解决。
记得有一年的冬天,一个15万立方米的煤气储罐发现有裂缝,有煤气泄漏。如果任其扩大,就不能再储气,必须尽快修补。可是,储气一天都不能停。怎么办?
焦化厂的抢修人员,硬是冒着凛冽的寒风,克服高空罐体的晃动,爬到数十米高的罐体上部,实施带气焊接作业。这是非常危险的,稍有不慎,电焊操作的一个小小火花,就会引发剧烈爆炸,附近就会成为一片火海,后果不堪设想。但是,他们在十几辆消防车和许多消防人员的保驾下,经过一天的奋战,终于修好储罐裂缝,消除了隐患。夕阳西下,家家户户又唱起了锅碗瓢勺畅想曲。
王岐山市长说的好,工人阶级最讲奉献,最具牺牲精神,是最可爱的人。
北京焦化厂职工,不愧是这样的人。RJ037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