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是一种先进的隧道施工设备,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采用盾构机施工不仅安全,而且施工效率高,受地面环境影响小,在广州地铁的倡导下,近10年来在广州及国内逐渐广泛应用。三号线天河客运站至华师站区间隧道施工就是采用这种工法。
为孤石挡道伤透脑筋
天华区间项目被喻为三号线的“卡脖子工程”,众多工程上的难题同时存在,尤其是破除孤石群这个世界级的难题让地铁建设者伤透了脑筋。孤石最大的特点是坚硬、成不规则球状,在盾构机推进的过程中,它往往顶住盾构机刀盘的局部,使刀盘无法均匀受力、刀具严重磨损甚至无法转动。自2003年12月开始,天华区间盾构机掘进因遭遇孤石群、硬岩等恶劣地质,施工进展缓慢,右线盾构机掘进三个月还移动不到一米,形势异常严峻。
专家们考虑再三,决定采用国内尚无先例的压气作业,让操作人员进入盾构机前高压区,在高压环境下作业,破除孤石。
第一次作业有惊无险
方案确定了,实施作业的广州盾建公司却要拿出巨大的勇气。压气作业与潜水员在水下带压潜水作业类似,对操作人员的身体要求高,须进行专业培训。盾构机刀盘前空间狭窄,转身困难,作业难度可想而知。对广州盾建人来说,这是破天荒头一次,但他们没有退却,而是在地铁总公司的指挥下,一方面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虚心向外国专家请教,参照国外和救捞局的水下作业标准开展压气作业培训;另一方面制订应急救援方案,做好充足准备。
试验的前一天晚上,地铁公司盾构项目部经理张宗贵一夜未眠,对着设备图纸,逐一排查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确定检查重点。第二天一早他就钻进隧道,50多岁的他在盾构机内一蹲就是大半天,汗水混着泥水裹满全身,但他无暇顾及。仔细检查完每一个零件后,张宗贵同意施工单位试一试。谁能在1.6~1.8兆帕压力以上工作且身体没有异常反应,才有资格进入高压舱。包括市盾建公司项目经理古力在内的一群热血小伙争先恐后要求进舱,最后,以项目副总工陈宗涛为代表的第一批4人小组终于挑选出来。
在地底深处作业可不轻松,压力小了,隧道容易塌方;压力大了,作业人员身体难以承受。此外,广州上软下硬的复合地层极有可能压穿地表,造成漏气。4人小组进舱了,大家屏着呼吸,注视着各种仪表上的数据,严密监视着压力舱内人员的情况,当压力升高到1.8兆帕时,大家的心都悬到了半空中。“哎呀”,现场有人惊呼,原来此时压力表上的数据从1.8兆帕一下跌到了1.2兆帕,不迅速控制,压力舱内的人会出现气球一样的膨胀效应。古力一边稳定自己的情绪,一边按预定方案指挥:“大家不要惊慌,继续注气稳定压力,分头查找原因。”经检查,原来是球阀漏气,由于处理及时,第一次进舱作业有惊无险。
三个人累得开不了门
高压作业,人员的体力消耗特别大,极易疲劳,这是不少壮小伙子容易忽视的问题。有一次,刀具撤换只剩下最后一把,为了抢时间,三名小伙子坚持换完刀再出去,多呆了40分钟,平时出舱门的门闩一个人不用太费力就能轻易打开,可这次,手就是不听使唤。偏偏这扇厚厚的铁门只能从里面打开。“来,打开就是生命!”随着一声呼唤,三人合力往同一个方向拽,一、二、三……门开了,三人同时趴倒在舱内的泥水里……
2004年大年初一,千家万户喜迎新年之时,陈宗涛却因高压工作劳累,进舱后出现了鼻孔出血等身体不适症状。同事们劝他休息,但考虑到自己对舱内的情况熟悉,在确认身体没有大碍的情况下,他坚持再次进入舱内指挥施工,这一干,就是十多天。当人们欢度元宵佳节时,地下盾构机再次开动马达向前推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地铁人又向着新的目标掘进……
文/记者耿旭静
通讯员张干劲、朱昊瓴、魏娜
地铁建设者
感动广州的
系列报道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