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长崎县投下原子弹,“大日本帝国”的美梦最终在战争的疯狂中败亡。 每年8月,日本民众都会在广岛纪念原子弹爆炸。他们必须牢记,对外扩张会葬送一个民族的前途。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签署中日《马关条约》时的场景。
日本政府至今仍未对战争罪行明确表态,引起亚洲各国的愤慨。
日本近代的风云人物:西乡隆盛。
文字整理 赵海建
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从17世纪初开始,这个贫弱的落后的封建小国紧锁门户,度过了200多年闭关自守的时光。但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个东方岛国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也迎来了弃旧图新的机遇。
后来日本成为世界大国俱乐部中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日本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日本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大日本帝国”最终在战争的疯狂中败亡。
但日本又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了起来,从1968年起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
本报综合报道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引起无数争议。
明治维新铺就现代化之路
与中国一样,日本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与世隔绝。19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强迫日本于1854年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强行打开了日本门户。
对日本来说,这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从此,面对强大的西方世界,日本开始进行一场为赶超强国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
19世纪中叶,内忧外患引发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日本从此走上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
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废藩置县后的日本政府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日本政府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军国主义体制形成毒瘤
“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它为日本资本主义确立了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根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日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资本率先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然后以低价、长期分期偿付的方式出售这些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十余年发展,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已几乎席卷日本一切工业部门。
“文明开化”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和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为了实现国民的文明开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建立起包括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在内的教育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进行军制改革,建立常备军。1873年,兵部省发布征兵令,实行征兵制。他们在德国军事代表团的帮助下征募了一支陆军部队;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小支海军部队。1978年,日本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监军本部三大军事部门。这三个部门独立于内阁之外,直接隶属于天皇。
这种体制形成以后,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军部直接秉承天皇旨意,不断干涉政治,独断专行的恶劣后果,并且把日本推上了不断发动战争、侵略邻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维新三杰”发起的明治维新是日本避免沦为欧洲殖民地的转折点,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由于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军事特征,使日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崛起后走上侵略路
脱亚入欧要扩张
在完成自身的现代化之后,日本开始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生涯。只要看看日本的好战传统,看看它的军事领导人自古就享有的巨大威望,这一点也就毫不奇怪了。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1885年3月16日,日本思想泰斗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首次表明日本要脱亚入欧的立场。从此日本从一个被侵略的国家走上了侵略亚洲邻国的道路。直到今天,脱亚的思想还在影响着日本,成为他们轻视亚洲国家的根源之一。
侵我华夏近百年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王国居民被台湾土著杀害,开始侵略台湾,而其最终目的在于吞并琉球。这是日本第一次侵略中国,从此,日本开始对中国延续70年的侵略历史。
1879年,琉球正式被日本吞并,日本的下一个目标就指向了朝鲜,这导致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全体日本国民陷入了民族主义的狂热,日本从此走上了不断进行军事侵略的不归之路。
连年的对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
核爆惊醒“大国梦”
几番得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更加膨胀起来,终于发展到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日本扩张势力的战争一个接着一个。
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1937年又挑起七·七事变;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武力称雄世界的迷梦破灭了。
正如此前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国家一样,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80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
(本报综合报道)
专家视点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高峻:
为什么崛起的
是日本而非中国
1868年的明治维新涉及政治体制、社会文化、教育军事和司法宗教等各个方面。
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甚至在1898年还出现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戊戌变法”。但是中日变法的不同结果确实令人深思。在笔者看来,日本之所以在推翻幕府统治后能迅速的进行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以下的三点因素不容忽视:
一是日本天皇制的历史性的原因。从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开始,日本皇权至上的古代天皇制已名存实亡。长期以来天皇无法掌握实权。正是由于没有天皇长期揽权的传统,作为新政权领袖登场的明治天皇在掌权后也比较容易放弃一部分权力,从而自上而下地实施资本主义改革。
而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皇室唯我独尊、独揽大权的思想十分浓厚,很难实行真正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即便是光绪皇帝个人觉悟立志改革,也终究因为掌握实权的皇室集团忌讳放弃自己所得利益而失败。
二是由于日本对外来科技和文化所持的开放态度。日本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会非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精华。正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包含有许多外来因素,所以其在日后必要时对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很大的抵触感。而当时的清王朝忌讳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只是不彻底地进行了部分经济和军事改革,始终未触动最深层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从而最终导致了改革的不彻底和失败。
三是日本民族强烈危机的意识,而这种危机意识要远远超过当时的清王朝。日本人非常具有危机意识,当一个问题还没有演变成现实问题的时候,经常就已经有人在思考可能的对策了。即便是在今天的日本社会,各项应急机制也是非常完善。在幕府统治末期,西方列强横行世界让日本深受震动。所以日本下定决心变法强国,让自己变得强大和安全。
即便是在明治政府完全掌握国内政权以后,它仍然觉得深受西方强国的威胁。于是,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赶上西方国家,成为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著名的“富国强兵”口号便是证明。只不过,这种对安全过度的敏感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军事大国化的进程,进而陷入了以军事追求安全的怪圈之中。而在当时的中国,清王朝的危机意识更多的是对自己统治的危机意识,而不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不受外族侵略和奴役的危机意识。(文/高峻)
新日本:经济强国
本报综合报道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异军突起。
战败的日本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由于旧殖民地的丧失,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无法取得,国民的粮食也告断炊。因此,工人没工做,国民没饭吃,简直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战败地狱图。
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
从1968年以来,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一直位居第二位。日本的再度崛起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就已完成。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在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1983年1月24日,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提出了著名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他认为:“今后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要增加日本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稳固的,美、欧、日三足鼎立。日本作为经济大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和投资大国的地位没有改变。在各个领域的国际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政治开始出现右倾化倾向,思想意识逐渐变得保守。尤其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虽然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为日本经济的繁荣起到推动作用,但在小泉纯一郎当政之时,中日关系长期处于“政冷经热”的困难状态。
20世纪90年代以后,迈向政治大国成为日本的国策,日本的大国意识开始抬头,其中一直持续着的是修改宪法第九条和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今年早些时候,在小泉纯一郎当政的最后日子里,日本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位置发起了猛烈攻势,但由于其在历史问题上态度暧昧而遭到许多国家的反对,这一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的遗憾
本报综合报道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都曾有过变革的努力,但结果迥然不同。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至今读来仍有启发。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除对善良的人外,天意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贵国愿意努力行动,上天无疑会帮助贵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上天对地上的人们一视同仁。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制约因素
资源与软实力
本报综合报道日本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岛屿国家,由于大和民族固有的一些特质,它最终成为一个在世界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国家。但无论在当初崛起的过程中,还是在今天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中,这个岛国的发展都面临这一些无法回避的制约因素。
地理资源先天不足
地理资源是一个国家开展外交活动的基础条件,也是一个国家很难在短期内予以改变的“与生俱来”的因素。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相当狭小,还不足38万平方公里,而人口集中地区仅为1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一些国家的地理、资源相比,只能算是个中等的国家,从与世界主要大国或地区一体化集团角逐国际地位与作用的观点看,这些条件对日本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注定为永恒的制约因素。
岛国的地理状况决定了日本天生就是一个“资源小国”,它一无石油,二无煤炭,三无钢铁资源,主要工业资源均依赖进口,对外依赖程度很大。就战争来说,虽然日本有较强的战争潜力,但由于“先天不足”,决定了它只能维持短期战争,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
此外,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虽便于战争动员,但是其本土一旦遭到报复和轰炸,工业区和人口便会受到严重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日本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封锁和轰炸,使日本海上交通线几乎全部中断,并使日本97个城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日本经济的全面崩溃。
缺乏足够的软实力
一个国家真正成为大国的话,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迄今为止,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有足够的硬实力,经济上发展也很快,但它缺乏软实力。
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时期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长期遮遮掩掩,使得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对它是否能在今后担负起维护世界稳定与和平产生忧虑。
日本侵略历史问题上显然还未能真正得到东亚各国的原谅,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执政党内和各界精英中有一股为侵略历史翻案的强大势力,并推动日本政府不断做出伤害受害国人民感情的言行,令人担心这股势力是否有朝一日将彻底改变日本的国策。如何对待这股翻案势力,是日本能否真正取得各国谅解的关键所在。
历史人物
明治维新三杰
本报综合报道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众多精英人物的推动,这其中以“明治维新三杰”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为代表。
大久保利通
1830年9月26日,大久保利通出生在一个下级武士家庭。17岁步入政界,成为萨摩藩实力派人物,并成为倒幕运动的领袖之一。1873年他以参议身份任内务卿。任职期间,他建立了一支近代的常备军。1878年5月被刺身亡。
木户孝允
1833年6月26日,木户孝允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1859年步入仕途,他力主联合强藩。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维新政权中木户孝允起了巨大作用。1873年他主张制定宪法,优先内治,反对征韩论。1874年兼任文部卿,主张普及小学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提高国民文化水平。
西乡隆盛
1828年1月23日,西乡隆盛出生在一个下级武士家庭。1865年投向倒幕运动,与木户孝允等建立“萨长倒幕同盟”,策划“王政复古”。1868年日本戊辰战争爆发后,指挥政府军取得鸟羽伏见之战的胜利。
1872年任近卫都督,受领元帅称号。1873年因主张“征韩”失败,辞职回乡。1877年2月在反动士族拥戴下发动叛乱,挑起日本西南战争。9月兵败自杀。1889年明治政府大赦,恢复其名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