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河南村、所街村、藤子村……名虽为村,实际上仍在城里。在南京地图上,这些村落已不大容易找到,但却曾是许多外来南京打拼的人落脚的第一站。因此,这些“城中村”还有一个名字——外来村。
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城中村也在悄悄地变迁。 可以说,城中村见证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城中村,被城市包围的外来人“部落”在“金陵第一大道”江东中路西侧,有一条宽不过6米的小街,街两边服装店、五金店、小吃铺鳞次栉比。从街两边写着“租”字的门牌看,这里叫河南村。
朱国琴,安徽六安人,在路边的外来工子弟小学门口卖冰激凌,一个蛋筒,里面放两勺红绿色奶油碎冰,一块钱一个。朱国琴来南京5年了。现在,他们一大家人就在河南村租房住。这个容纳了近2万人、90%都是外地人的“村落”,被城市包围着。
河南村村委会在村子的南边,对面就是奥体新城住宅区。据介绍,到这里落脚的外乡人越来越多,原有的老房子都被翻修搭建,租给了外来打工者。这种现象被当地人风趣地称为“种房子”。
河南村是“城中村”一个缩影。仅在建邺区,就有17座这样的村落。在城北的玄武、下关等地,有藤子村、红山村,城东有牌楼村,城南还有赛虹桥等为数众多的城中村。
去年年底,我市曾对绕城公路以内、长江以南的这种村落进行过统计,发现江南8区现存71座“城中村”,这些“城中村”目前还住着13.56万外来人口。
“这儿很方便,买啥都有。”朱国琴对住在河南村很满意。尽管与马路对面有很大差别,但她认为河南村就是城市。
这些村落都属于未来的城市范围。去年年底,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的意见》,按照规划,我市将用4年左右的时间,将包括河南村在内的71座城中村改造成为真正的城区。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将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更多机遇,更快融入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
外来村变迁,见证城市飞速发展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海洋里,河南村看起来似一片孤岛。而就在5年前,与河南村相邻的,也是一大片外来人口聚居的兴隆村和东林村,而如今,这两座城中村,已经变成了奥体中心和奥体新城等大批新建住宅小区。
城市的扩张,造就了一座座接纳外来人口的城中村,又把一座座村落纳入城市。
沿河南村向北,鼓楼区清江村如今也只是一个地名概念。在10年前,这里与河南村一样,曾聚居了六七万外乡人。如今,这里也是高楼林立,住宅成群。在清江村新市民服务中心,淮安人钱海军正兴奋地与工作人员聊天。他马上就要变成真正的南京市民了,因为他在江北买了一套房子。
钱海军算得上是住进清江村的“第一代”。从打零工、住简易屋干起,他现在是一家大型超市的送货员,月工资2000多元,妻子在金盛百货做生意。
从某种意义上说,10年前的清江村以及兴隆村、东林村等,正在河南村被复制。
原来住在这里的外乡人哪里去了?随着我市对河西地区的投资改造,原本居住在这里的“第一代”外乡人,有不少人在城市的发展中受益,在南京城购房置业,成了南京市民。
据统计,自2004年7月我市放宽购房落户政策以来,截至今年,已有13万多外乡人落户南京,其中购房落户接近一半。这其中,不乏曾经居住在外来村中的“新市民”。
其余人则向南、向东、向北方向迁徙,在城市的边缘,新的外来村正在形成——
鼓楼区江东街道外来人口聚集点逐渐消亡;建邺区沿着南湖—兴隆—沙洲的路线向南延伸;城南地区沿着赛虹桥、安德门一线延伸;城北地区变迁线路图则是:小市、藤子村—迈皋桥—燕子矶一路向东向北(见右图)。
外来村“变迁图”,就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而在不久的未来,这些村落,又将被城市“吞并”。市区扩大,“新市民”成城市扩张见证人市社会科学院相关调研表明,受经济条件限制,在宁的外来人口中只有一小部分寄居旅馆、工地或单位宿舍,其余大部分散居于城郊接合部或城市弱控地域,居住活动表现出极强的流动性。
建邺公安分局户政科民警许宏斌从事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已经有12年时间。他认为,外来村的形成,不仅仅要有大量廉价出租房源,还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必须紧邻城市,交通便利。因为城市才是这些外乡人在南京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
南京城的扩张,使得城郊接合部正在不断扩大。南京城的概念,从原本意义上的明城墙内的老城区,扩大到目前的河西新城,再扩大到绕城公路以内243平方公里的主城,短短几年内,南京市区发展空间成倍增加。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一些过去属于农村的区域已逐步纳入城市的范围。
城市一步步扩张,而外来村落也一步步向着更加外缘的城市弱控区域延伸。而这些外来村落聚居的地区,大都是城市下一步扩张的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市民是城市扩张的见证人。
南京日报记者 徐涛 张璐 李子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