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11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贞丰县赵家坪村的贵州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访。这个大山深处的掘金企业竟然是全国少数可以处理“卡林型”矿石的企业之一,它的存在使贵州成为全国难处理原生金矿开发的重点科研和生产基地。
贵州紫金公司2001年12月成立后即把水银洞金矿作为第一个开发项目。在介入开发水银洞金矿前,外资企业丹斯通公司曾对矿区进行过地质勘查,并获得金属量27吨,但因对资源储量持不乐观态度,且选冶技术达不到处理“卡林型”难选冶原生金矿要求,从而放弃了对该金矿的地勘资金投入。贵州紫金进入该矿后,运用成矿预测理论,从2001年至2005年共投资3000余万元进行补充地质勘查,共获得金属量78吨,比原来增加51吨。2004年9月,公司提交的《贵州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区中矿段获得金资源储量54.6吨》报告,使该矿床成为中国近10年惟一提交《勘探报告》的特大型金矿床。评审专家评价为:该报告总结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对我国“卡林型”金矿找矿实践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目前公司正积极投资进行该矿区东、西矿段及外围项目地质勘查,水银洞金矿区有望获得总资源量100吨。
2005年,贵州紫金公司产金2.5余吨,实现产值近3个亿,今年预计产金3吨左右,实现产值3.5亿元。用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彭金强的话说,这都是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
2005年公司制定了多项有力措施,以确保产金任务的超额完成。如加快二期技改进度;改进预氧化工艺,使尾渣品位大幅降低并提高了选矿综合回收率;实施车场改造、恢复和加强安全保护措施、加强井下调度等一揽子局部改造方案,不仅节约了几百万元改造费用,更避免了因全面改造必须停产3个月的损失,为产金任务的超额完成节约了宝贵时间。此外,公司还通过设立超产奖、季度特别奖和黄牌警告等激励机制,使全体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科技创新使紫金公司活力倍增。2006年3月,该公司召开首届科技大会,共有21项科研成果获奖。该公司水银洞金矿对“卡林型”水银洞金矿的选冶工艺进行技术攻关,仅用4个月就自行研究出“加温常压化学预氧化”工艺,使选矿回收率达86%以上。此外,工业水闭路循环零排放使用系统,以300余万元的资金投入换取了每年2000余万元的成本节约。该技术与预氧化工艺的配套使用,互补性极强,相得益彰。有专家评价,贵州紫金在高效采矿、新工艺选矿、解析电积精炼等方面都已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作者:沈仕卫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