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文物专家已认同良渚进入申遗预备清单
●出土精品文物排队回娘家新良渚博物馆整装待发
气温骤降。雨时断时停。但这样糟糕的天气里,带着记者四处参观的张炳火,额头上却还是沁出了汗珠。
“太兴奋了。”张炳火这样解释他的反常。
张炳火是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主任。这两天,一条足够重磅的消息刚刚传到管委会——经过严格的审核,根据价值、保护现状等因素,我国的文物专家们对良渚进入我国申遗预备名单表示了认同。
张炳火说,中国“上下五千年”常被国人挂在嘴边,可西方文物考古专业人士普遍认同的华夏文明历史却“只是3500年”。记者手头一本大英博物馆对中国史的介绍,也是如此。
好在有了良渚。经过多方实证,良渚遗址可填补这之间1500年的断层——申遗成功,将是最佳佐证。
一场5000年的马拉松,眼看要到终点。良渚遗址,就是那最后冲刺的100米。
良渚“皇宫”上租下“花果山”
我们来到良渚遗址的核心地带——莫角山、反山一带。除了加油站,尽是一片绿色,原先林立路边的十多家废品收购公司杂乱的建筑物已不见了踪迹。
“加油站不久之后也要搬。”张炳火告诉记者,往年专家们每次来考察,总念叨着,要保护遗址,首先要保护环境。“保护遗址,常要今人为古人让地。余杭的村民、企业,有牺牲精神。”
原来,这莫角山遗址上,有一大块地是杭州市民政福利单位大观山果园的所在地。本来,果园种些桃树、梨树,并不影响遗址保护,可果园要发展,就要扩大产业、建厂房、移种高大的城市景观树、挖1米多深的坑……这可急坏了管委会——“把良渚文化比作一个国家,莫角山这里就是皇宫呀,万万动不得。”那,买下这块地,禁止动工?也得顾及人家的生活呀。
和杭州市民政局反复沟通后,民政局负责人表示,保护遗址要放在首位。于是,有了现在这个折中的办法:管委会以每年50万元的价格租下果园数百亩土地,按照遗址保护的要求进行管理。同时,保留经济效益上佳的果树,维护果园职工的利益。
用租地的办法保护遗址,这在全国恐怕也不多见。
为申遗铺路为历史搭桥
申遗需要展示,展示强调环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境,就是道路和沿路的景观。
从杭州老城区到良渚,104国道是交通主干道。如今的104国道良渚段,5公里多长的新柏油马路刚刚翻新过,双向4车道足有14米宽。道路两旁预留了未来的绿化带,年底前,各类绿色植物将扮美这条“申遗路”。
接下来,瓶窑段10多公里的104国道也将开始路面专项整修工程。
据介绍,两段国道整修完成后,新老国道的交接口将矗立起一座象征良渚文化的标志建筑。“让人一看,就知道良渚到了。”
良渚遗址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叶维军说,为遗址铺路,算得上良渚人的“老传统”。1997年,在勾庄到彭公段,104国道绕了个昂贵的弯——1999年2月23日,全长16公里的南移路段竣工通车,总投资比原计划多“砸”了1亿多元。
现在去良渚,已经可以看到新通车的升阳桥。这是通向新良渚文化博物馆的必经之路。
有人打趣说,这还是座跨越5000年的历史之桥。
新的文博馆如撒一把玉
过了升阳桥,一眼就看到宏大的黄褐色建筑群,这就是新良渚文化博物馆。互相连通的长方形造型,墩厚结实,让人马上联想到了良渚著名的出土文物“玉锥”。
倘若有机缘俯瞰它,用博物馆设计师的经典比喻来讲,就能看见“在良渚大地上洒落的一把玉”。
目前,新馆的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进入了室内装修阶段,预计2008年可以向游客开放。
这是个很有趣的建筑。只有1层楼,但面积达到了1万平方米,是现良渚博物馆建筑面积的整整5倍。总高接近一般建筑的五层楼,“天花板”真的“遥在天边”了。
这也是目前浙江层高最高的博物馆。
叶维军说,新馆主要分为三个展厅,分别向游客介绍良渚遗址、展示原生态的先民生产生活和良渚文明发展。
玉器、石器、陶器等出土文物的陈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新博物馆还要使良渚文化“鲜活”起来——5个露天庭院,河流汩汩,树木森森,原汁原味展示良渚先民的生活场景。这些树,是良渚文化时期就有的品种,栗属、枫香属、胡桃属、柳属……总共将有几十个品种。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