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本报“都来出把力援建新农村”的呼吁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共鸣。昨天上午7时30分起,本报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电话就热得烫手,记者的手机短信应接不暇,远在他乡的河南游子也纷纷发来邮件,要援手建设河南的新农村。全国速冻龙头企业“三全”公司就送来一份“厚礼”:为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4000个就业岗位,在省内农村市场投放8000台冰柜,并在农村援建10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包销所有蔬菜产品。
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项目的出项目,有技术的就出技术。昨天,许多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线电话使记者感动不已。
昨天下午,75岁的省农科院退休科技人员龚光炎老先生,在多次拨打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线电话占线后,径直赶到报社讲述心愿,他曾在花生种植上取得重大技术成果,但至今没被大面积推广。如果有部门愿意组织,他可以到一些农村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或开设科学施肥的讲座。
金水区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绿城社工服务站负责人陈先生说,打算近期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切入口,组织社工到一些农村开展志愿服务。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王帅专门发来邮件,对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提出了“百万学生返乡助家人”行动计划,让大学生发挥更大的作用。
郑州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李先生说,他们很想帮助农村改变村容村貌,如果同行有兴趣,大家可以组织专门的技术设计人员利用周末等休息时间,到农村进行免费的房屋规划、统一设计等,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消除一些“空心村”。
某公司王先生来电,经总部同意,他们要免费为河南培训一批电动自行车维修工;在能源行业工作的王女士来电,他们公司愿意为农村沼气和太阳能发展提供免费技术培训;还有不少的技术培训学校表示,要为农村免费培训一批技术人员。
三全首先献上厚礼
昨天下午2时30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到本报,他要为省人大常委会和本报呼吁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上一份大礼。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泽民(题图)。刚刚从外地出差回到郑州的陈泽民动情地说:“作为我省的农业龙头企业,三全最近一直在考虑如何助力新农村建设的事情,大河报的这一活动正好和我们不谋而合。”
三言两语过后,陈泽民送上了援助新农村建设的厚礼。陈泽民说,在目前厂里已有两万多人的情况下,他们计划再向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4000个岗位。为了表示这种诚意,三全公司将给他们更多优惠待遇,新工人来厂后的头2个月包吃包住,免费培训,每天再给一顿工作餐1.5元的餐费标准补贴;并且在第一个月,除正常计件工资外,每人再补助270元。
其次,三全公司计划从现在起到明年底,在省内农村市场投放8000台冰柜,帮助更多的农民就地解决就业问题,并且快速地为这些地方运输适合农民口味的速冻食品。
陈泽民说:“最近,大河报报道了我省一个地方的农民种的冬瓜没有人收购、大量地烂掉的事,很让人痛心。为帮助农民增收,三全公司决定,在我省农村再建一批蔬菜生产基地。我们以订单的形式向农民下达合同,然后派出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种植,按保护价收购。“
援建项目集中公布
昨天,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电话不断,共接到各类援助、建议电话200多个,电子邮件103封。本报继续开通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线电话(0371—65796208,13837160715)和电子信箱dahe100@126.com。
为将社会各界的爱心落实到实处,本报将对社会各界的援手行动进行收集整理,把这些援建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要求、条件适时地集中公布,然后召开农村与援建项目的对接,切实地帮助农民、农村解决一批实事。
记者王春利李敬欣郑松波文平伟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