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名队员到120名队员
周末,西工大校园广场的一角,“嘭嘭啪啪”的声音不绝于耳,原来是五六十个大学生正在奋力踩踏着一个个饮料瓶。半个小时后,被踩扁的2000个饮料瓶被装进编织袋。这壮观的场面可不是大学生在搞行为艺术,而是“山区曙光”服务队的队员们在将一周来收集的废品“装订成册”。 4个月前本报报道过的这支特殊的“大学生扶贫队”已经由15个人发展到120人,还在新校区有了分支。
第一次行动后,他们得到了学院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学院团委和党委把他们的事情在分校区宣传……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进来。“现在最近一次活动统计的数字是120人,可能下个周末人又会多一些。”发起者高凯告诉记者,现在无论新老校区都周末一次定点收集活动。新校区大一大二的新生更加热情,“现在每层宿舍楼都有一两个负责人,把一层楼的饮料瓶和废纸先收集到自己宿舍的阳台上,然后统一收集。”新校区的负责人张丽说。
“真是人多力量大,不仅卖废品的钱多了,而且队员和同学都养成了好习惯,现在看到饮料瓶就感觉特别亲,一定会捡回来。”记者了解到,上学期5个月卖废品的钱只有1088元,可现在一个多月收入就近1600元。
把钱送给最需要捐助的人
“我们除了继续捐助上学期8个贫困小学生外,决定再找一个捐助点。”高凯说,上次去的周至县广济镇曹家村是浅山地,他们决定寒假还要继续往里走。越深山的地方越贫困,“我们要把钱送给最需要捐助的人。”上一次他们带去了12个编织袋的衣物,现在他们收入的衣物已经装满了30个编织袋。除了助学,他们还有更多的打算。“我们打算这次去要给小学生讲课,也算是支教,因为光有物质支持肯定不够。”
第一次记者采访时高凯说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更多人参加”,这一目标基本达到了。高凯保守估计这次他们积攒的资金在3000元左右,“我们不想把这笔钱浪费在路费上。”因此,“曙光山区”服务队的队员们希望得到车辆的支援,把这些钱用来支援更多的贫困小学生。记者陈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