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争耀)12月5日,记者从省文物部门获悉,经过考古工作者近3年的不懈努力,位于我省宜川县境内的龙王辿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共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21处,出土2万余件石制品及一些动物骨骼,并发现用火遗迹20余处。 据初步的年代测定,并参照周边其他遗址的材料,其绝对年代应为距今2—1.5万年前后。
磨制石器石铲出土
龙王辿遗址位于我省宜川县壶口镇龙王辿村北,距宜川县城直线距离约30公里。从2004年开始,省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龙王辿遗址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调查和发掘。“在去年至今年的发掘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石制品,约有2万余件。”据考古专家介绍,出土的石制品中除去精致的细石核、细石叶与各类工具外,大量存在的是石块、断块、废片和碎屑。细石核有锥状石核、柱状石核、半锥状石核、楔形石核等几种。细石器主要以各种类型的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为主。从其加工技法、形制特征等方面观察,龙王辿遗址的文化内涵具有典型的中国华北细石器工业传统的特征,其原料以燧石和石英为主,在制作技术上直接法和间接法并用,具有十分成熟的间接打制和压制修整技术。和这些细石器文化遗存共存的还有一些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砧、砺石、石磨盘等大型的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尤其令考古工作者兴奋的是,在遗址中出土了迄今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的磨制石铲。石铲长12.7厘米、宽9.2厘米、厚0.8厘米,以页岩为材料,利用页岩的层状节理剥片后琢打成舌形,顶端刃部两面磨制呈弧形刃。
旧石器时代的蚌饰弥足珍贵
与欧洲相比,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艺术品和装饰品较为贫乏,因此龙王辿遗址出土的蚌饰就显得弥足珍贵。其中,一件平面呈长方形的蚌饰,长3.7厘米、宽1.6厘米,顶部制作有并列的双孔,两侧各刻有2组锯齿,位置对称。另一件被切割成扇形,长1.5厘米、宽1.1厘米,周边光滑平整。这些蚌饰的发现为了解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发现用火遗迹20余处
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考古发掘工作的另一重大收获是清理出了丰富的当时人类生活的遗迹,共发现用火遗迹20余处。它们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50厘米,呈红褐色,多数烧土中夹杂有炭粒、烧骨等。
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一处十分特殊的人类生活遗迹,在不足2平方米的范围内堆放有300余件砂岩石块,大体呈半圆形,厚约15厘米,这些砂岩石块呈灰白色,直径约3—8厘米,质地较软,易于风化,并似乎经过烧烤。在这些石块西侧还分布有一些大小相近的石块,与这些砂岩石块连接呈圆圈状分布。至于该遗迹的用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尹申平认为,龙王辿遗址考古为探寻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化演进与环境变化,进一步研究中国细石器工业的起源及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起源等重大学术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