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期维持资源密集、投资密集、劳动密集和高污染增长方式的重要原因,是生产要素低价格政策和环境监管不到位提供了“资源依赖型”发展的环境。这种发展模式进入门槛比较低,依靠生产要素低成本可以很快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有利于短期经济增长。 在经济起步阶段,这往往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按照一般规律,资源需求增加,资源价格上升,各个市场主体要么提高资源效率,要么寻找替代资源,要么放弃资源消耗量大的产业或生产方式,使过量的资源需求受到抑制。这样,“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环境就会逐渐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发展环境。伴随这一过程,就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是在生产要素稀缺条件下市场作用和市场主体选择的结果。
现在政府还掌握着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控制着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环境监管也不到位。这就使稀缺生产要素升值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多隔离在了政府层面,政府的屏蔽作用阻碍了经济信号正常地向社会传递。
国家人为地压低生产要素价格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企业和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但产生的效果却是向社会传递了失真的经济信息,助长企业持续维持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当各地政府和企业依据扭曲的经济信号各自决策时,就不断地重复出现土地管理失控、投资过热、环境恶化等突出矛盾。在企业可以轻易获得廉价生产要素和大量订单、利润还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无论是地方还是企业,谁也不会平白无故地“转变增长方式”、谁也不愿冒险技术创新。这就使得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生产企业不能淘汰,先进生产能力的优势不能发挥,进一步巩固了落后的经济结构,推迟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转变增长方式是在经济因素驱动下的痛苦过程。优越的环境会助长惰性,危机的形势才会调动人们的潜能。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对于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90%的日本是巨大的打击。但日本企业潜心开发节能技术,不仅生产过程节能降耗取得了大的突破,而且以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产品一举成为世界抢手货,反而成为石油危机的一个赢家。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改变粗放的增长方式主要得靠市场的力量,生产要素价格起着关键的作用。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是转变增长方式最重要的驱动力。
转变增长方式涉及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有众多外部性因素,需要政府的调控。当前,政府应把握时机、控制力度,加快培育和建设生产要素市场,逐步放开对土地、水、成品油、矿产品等生产要素和稀缺资源价格的实际控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环境成本内部化进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步伐,同时用税收杠杆进行调控。这样就可以发挥价格、税收、汇率、利率和环境监管、市场监管的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使资源环境压力成为迫使增长方式转变、企业发展模式转型的经济驱动力。
(作者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