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长洪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总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这是基本的一面,也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解决现实的矛盾
在分析和讨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利益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要避免以偏概全,过分夸大。 新闻媒体的公开宣传、政府官员和学者的公开言论都要防止仅仅是宣泄民族感情的片面报道和偏激说法。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历史方位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探讨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和办法
努力提升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这是改变利益分配不利地位的根本出路。这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积累新的比较优势。同时表明,调整结构、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是应对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根本之策。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规则,引导内外资公平竞争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总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这是基本的一面,也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解决现实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利益格局的影响是现实矛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通过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某个生产环节,成为跨国公司订单生产的基地。但我国目前所能占据的生产环节多数都是简单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包括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也只是该产业链中的低端,因此国民收益较低,主要利润被国际垄断资本所瓜分。这种利益分配格局,固然是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分工地位决定的,但也存在跨国公司转移价格,压低劳动力价格等方面的不合理因素。愈是中小型的外商投资企业,这方面的问题也愈突出,容易形成劳资纠纷。
其次是外资经济加速和加大了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外资企业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员工的等级观念、收入差距方面都大于国有企业,随着外资企业管理队伍本地化和技术本地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员工中的管理和技术阶层与普通工人的差别,不仅人数在扩大,而且职业分野的距离也在社会阶层中定格。依据各自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差别,思想观念也发生不同变化。
再次是随着我国进口贸易的增长和外商投资的持续增加,社会中部分群体的利益受到直接影响。如农产品进口量增加,使部分农民利益受到影响;又如机器设备进口比重稳步上升,抢占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内市场,对老工业基地和城市的国有企业有影响;再如,外商投资在一些工业行业中的支配地位,不仅占有了市场和利润,而且限制了国内投资者的进入和竞争,影响了国内投资者的利益。
上述说明,在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社会利益格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普通大众、弱势群体与国际资本的矛盾,也有国内投资者与外商的矛盾,总的都是民族国家的国民利益与国际垄断资本利益的矛盾,这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普遍遇到的矛盾,非我国所独有。如何在对外开放形势下处理好这种矛盾,既要总结和继续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自身经验,也要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
首先,在认识上要防止片面性和误区,甚至动摇对外开放的基本方向。在分析和讨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利益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要避免以偏概全,过分夸大。因此新闻媒体的公开宣传、政府官员和学者的公开言论都要防止仅仅是宣泄民族感情的片面报道和偏激说法。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历史方位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探讨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和办法,通过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通过完善对外开放的法规和政策,通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协调事务,达到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的目标。
第二,努力提升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这是改变利益分配不利地位的根本出路。这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积累新的比较优势,“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应坚决落到实处。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较长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和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只能逐步、逐级爬升,不可能一下子跃居首端,因此头脑要清醒、目标要恰当、行业技术指导要加强、政策引导要落实到企业。
第三,调整结构、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是应对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根本之策。从我国进口贸易结构变化来看,基本是符合我国资源禀赋特点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某些农产品进口增长过速,固然可以通过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措施加以遏制,如“绿箱保护”政策,可以略起些缓解作用,但只是权宜之计。根本的办法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让农民有更多收入机会,即便是农业,也要把结构调整到用地少、用工多、附加值高的生产方向;用地多、用工少的农产品市场较多进口,等于利用了国外资源。关键是要做好结构调整。帮助农民调整结构,主要就是在市场信息引导下,落实信贷和技术指导。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但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十分坚巨,主要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有更坚强的决心和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同时,吸收外商投资也要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企业体制问题不解决,技术创新、产品竞争力提高都很难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模式仍然是股份制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特别是要鼓励外来民营企业投资或收购国有股,通过创新体制达到创新管理、创新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规则,引导内外资公平竞争。跨国公司在我国某些工业行业的垄断或支配地位,可以通过制定《反垄断法》来加以约束和解决,该法已讨论酝酿很久,可见不容易制定。可以先有一些行业指导性的政府法规出台,用以警戒未形成垄断的行业;也可以警示已形成垄断的行业,在过渡期内寻求解决办法。在稀缺资源的利用方面,要提出合理利用的条件和标准,类似于招投标性质,引导内外资本公平竞争,达到标准上限为中标,用竞争规则来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第五,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执法检查,敦促外资企业落实《劳动法》和政府规定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但差距也不断扩大,社会阶层的分化难以避免。缓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新课题。一般来讲,在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条件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不容易激化,但政府注意保护弱势群体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普通生产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容易被侵犯,地方政府为了让外商投资更安心,容易产生迁就心理,对侵犯普通生产者权益的行为过问不及时、检查不得力、奖惩不分明,这就容易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出现。因此,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对防范这类矛盾的出现采取必要措施,实现劳资两利、劳资两安。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