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国债、炒股票、买基金,这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理财的三大主流。国债太慢,股票太险,基金就显得中规中矩。但您知道吗?其实基金跟人一样,也有个性,只有选择“对脾胃”的基金,才能取得好收益。经过采访筛选,记者挑出这样两位基金玩家,他们性格背景相差甚异,但都在市场里玩得风生水起。 从他们身上不难发现,其实基金菜鸟也能玩出高收益来。
老股民迷上“炒”基金
冯先生是一位有着10多年股龄的老股民了,经验丰富的他即使在大盘最低迷的时候也没有亏过钱。用他自己的话说,“最多的时候手里攥着20多只股票,东涨西跌,总收益比活期储蓄利息略高一点。”
可是经过股市多年的摸爬滚打,冯先生渐渐发现这样做是跑不赢的。因为他总是把控制风险放在第一位,资金太分散,即使手中的某只股票走势不错,但是因为买入的股份少,也赚不到多少钱。“把鸡蛋放在了太多的篮子里,每个篮子里的鸡蛋自然就少了。”
今年市场走出了少见的大牛市,冯先生决定调整思路,抓住机遇挣一把。他把手里的股票出清了不少。“我的一个朋友去年底把手里的股票全卖了,用200万元的资金全部买了基金,到现在一年的时间里资产已经翻了一倍到400万元了。”不过冯先生心有不甘,“股市里有品质的股票就那几只,基金经理炒和我自己炒应该也差不多。机构的优势就是资金实力雄厚,可以拉升一只股票;但小股民也有自己的好处,就是掉头方便,可以跟涨。”
今年11月初冯先生到工商银行去想把储蓄账户里的20万元转到股票账户上,发现柜台正在代销南方绩优成长基金,银行柜员向他介绍现在基金热销,认购的人很多。加上朋友买基金大赚的经历让冯先生有些动心,于是他就认购了20万。
“我现在把自己的钱分成两份,20万买了基金,20万自己选股。”冯先生经过精挑细选,买入了漳泽电力、燕京啤酒、工商银行、复兴医药、长城电脑等几只股票,每只股票的持有数量都在10000股左右。
“这只基金大概一到三个月以后就可以建仓了,我想跟基金经理比试一年,到时候用收益说话,看谁更高明一些。”冯先生说,他现在也在关注各只基金的表现,他发现有些去年才发行的基金运作得很好,不到一年的时间净值已经翻了一倍,比如上投摩根基金的净值都已经在2元以上了,而个人炒股最好也就是50%的收益。
“现在有很多基金,之所以选择南方绩优成长这只新发的基金,就是因为正好碰上了。其实2元以上的基金,别看贵点,收益率不见得比新发的基金低。”
冯先生告诉记者,如果一年以后,自己炒股票的收益高于基金的收益,则还要看当时股市的整体情况再决定当年的投资策略;如果基金收益高,今后就将资金重点转向基金。“因为买基金大势所趋,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很快会推出股指期货,个人投资风险太大,还是要背靠机构投资者。”
跟风尝鲜变成“老基金”
陈女士是一家报社的记者,经常撰写一些有关资本市场的文章,但是自己从没涉足过。今年5月,她在采访中听说大牛市要来了,于是也忍不住手痒要试一把。陈女士买的第一只基金是别人推荐的广发策略优选,当时那只基金正好处在认购期。“我当时也不知道是好是坏,反正大家都说好我就买吧。”可是陈女士决定要买的时候已经是认购期的最后一天了,她特意跑到工商银行,排了100多号总算在银行关门前认购到了10000元。
“后来我才发现,这只基金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基金航母,总共募集了185亿元。”陈女士有点后悔,“基金盘子太大未必是好事,不好操作。”
自打买了基金,陈女士就特别关注基金的动态。每天看报纸的基金净值排行榜,看各大网站的基金专家点评。才半年的时间,她再买基金的时候已经比先前冷静了很多,不再人云亦云了。
陈女士告诉记者,她选基金主要看基金公司的投资团队、以往业绩和投资的风格,而不是特别看重净值的高低,一味的追求新发基金。“新发基金虽然净值低,但是有三个月的建仓期,这就有可能错过一轮行情。而且从每周基金排行榜上看,业绩排在前面的都是老的基金,成长性好。”说这番话的时候,陈女士俨然是一个“老基金”了。
陈女士还说,为了买基金方便,她开通了交通、民生、工商、招商、农业等多家银行的网上银行专业版。“有时候从网上银行买基金会有费率优惠,通过基金公司的网上直销有时候费率也可以打6-7折,所以得经常关注银行和基金公司的网上促销信息。” |